【編輯按語】復旦大學經濟學教授韋森在這篇文章中提出了三個基本觀點:(1)近年來中國普放高利貸,是違反市場化運作邏輯的貨幣政策的必然結果:央行把控制貨幣供給的大型商業銀行法定存款準備金率提高到21.5%的歷史高位,而把調節貨幣需求的基準利率人爲壓得過低,導致貨幣市場供求嚴重失衡。全國信貸規模「失控」和利率「失序」,乃至全國各地普放高利貸,是這一扭曲的貨幣政策的必然產物。(2)央行對商業銀行和金融機構所交存的16.5兆左右的法準金只支付1.62%的利息,而商業銀行則反過來爲這部分法準金向儲戶支付3.5%的年利息(一年期存款),造成中國商業銀行要向央行「倒掛」約3000億元的「負利息」。這實際上觸及到了央行貨幣政策的憲政合法性問題。(3)據央行發佈的宏觀數據估算,目前中國經濟體系內大約存在10兆元的「信貸泡沫」。這表明中國經濟中隱含著金融體系突然失靈甚至斷裂的巨大風險。在目前CPI已趨下行的宏觀格局中,降低商業銀行法準金率,保持利率不變甚至提高基準利率,勢在當行。
近一兩年以來,民間借貸在神州大地迅猛發展,勢頭之猛、範圍之廣,不但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上前所未有,即使就近代中國乃至傳統中華帝國而言,也實屬罕見。根據中金公司和其他研究機構的數據,截止2011年第二季度,全國的表外信貸總額約高達12兆元,爲目前全國信貸總額的21.5%,其中民間借貸約4兆,佔全國貸款總額的8%(見圖表1)。如此巨量的表外信貸和民間借貸,一方面折射出當前中國金融體系內部的紊亂局面,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現有制度安排下中國宏觀和微觀經濟的潛在問題。若不推行進一步改革加以應對,可能會在不久的將來造成中國金融體系的突然斷裂乃至經濟的整體衰退。
「利率市場化」與「利率過度市場化」之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