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RC朗潤經濟評論

中國經濟的改革難點

中共中央黨校國際戰略所陳建奇:改革不是口號,終究需要解決「怎麼改」的可行性問題。政府和公衆大多忽視了中國改革的最大難點,那就是社會資訊數據的缺乏。

中國基建投資該投向哪裏?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徐建國:目前一種共識是增加一點基礎設施投資,防止經濟增速過低。往東部還是中西部投?往已經成型的城市羣投,還是打造新的城市羣?

美國經濟的三條「軟肋」

北京大學中國宏觀經濟研究中心盧鋒:美國存在多邊財經合作場合承諾執行不力、宏觀刺激政策選擇矛盾、成長動能不足等問題,其「明斯基時刻」何時來臨,中國又該如何應對?

梭羅沒有說什麼?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徐建國:成長的原因是什麼?梭羅模型強調各種要素的作用,其實是更深層的制度的結果和表象,深層的改革纔是中長期成長的基礎。

破解中國房地產調控困境

中共中央黨校國際戰略所陳建奇:「限購限貸」旨在遏制投資、投機性購房需求,需求調控爲何無助房價下跌?當前中國房地產調控措施尚未觸及住房持有環節成本,徵收存量房產稅或是方向。

中國宏調政策「求穩」與「謀變」

北京大學中國宏觀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盧鋒:一季度宏觀數據指標走勢分化,提示宏觀經濟欲穩而未穩。考察十年宏調實踐經驗教訓,現行過於側重非價格手段的寬泛化宏調體制亟待改革。

中國經濟的能動性

北京大學中國宏觀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盧鋒:縱觀過去四年全球經濟大勢,中國經濟已經歷相對完整的宏觀週期,並凸顯更大的能動性。但在內外環境快速演變背景下,對一些新政策問題的邊界選擇與能動性認識,也有必要進一步反思探討。

中國基礎設施與民生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教授徐建國:中國的基礎設施存量依然很落後,投資的空間依然很大。投資基礎設施不僅可以促進生產,還能迅速改善民生,大方向不會錯。

堅持了20年的成長預測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教授徐建國:最近林毅夫再次表示中國經濟2030年前都可能保持8%的增速。這是他堅持20年的預測,我想大家都希望這個預測繼續對下去。

人民幣
準備面對人民幣階段性貶值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黃益平:除非中國經濟狀況根本性惡化,人民幣升值長期趨勢不會改變;但階段性貶值成爲可能,政府如何防範金融危機?

金磚國家志不在小

北京大學教授盧鋒:金磚國家峯會最大看點無疑是金融合作進展。金磚國家大都有大國志向,考驗是如何在內部改革調整基礎上有效推進和提升合作。

中國式「緊縮」

中共中央黨校陳建奇:中國調低增速本質爲主動「緊縮」,以圖促進結構調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中國經濟總量將在十餘年內趕超美國的大趨勢不會受到影響。

貿易
TPP:美國的獨角戲?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餘淼傑: 不給中國發TPP邀請函並非無心之失,而是源自美國期待在新世紀亞太經濟體中唱獨角戲的算盤。中國缺位的TPP對亞太經濟發展顯然不利,除了韜光養晦,中國如何應對?

金融危機離中國有多遠?

北京大學教授黃益平:地方債、企業跑路、影子銀行、房價大跌等問題失控,都可能令金融危機由風險變爲現實。金融危機是國際經濟生活常態,政府大力推進金融改革或最有利於長期發展。

G20暫別強勁成長

北京大學盧鋒:G20會議沒有沿用「強勁」成長表述,顯示對成長目標的務實調整。全球經濟伴隨著金融危機進入調整期,強勁與可持續之間存在魚與熊掌之難。

中美貿易失衡新解

北京大學副教授餘淼傑:美國參議院再次認定中國是「匯率操縱國」。除去加工貿易,中國一般貿易爲逆差,如何避免爲他人做嫁衣裳?增加對美進口或是唯一新解。

出生率
高房價壓低生育率

北京大學副教授徐建國:華人社區生育率之低令人費解,中國生育率遠低於世界平均水準。常規理論對此難以解釋,而房價與生育率之間關係則易爲人忽視。

2011諾獎屬於宏觀經濟學

中央財經大學黃志剛:2011年諾貝兒經濟學獎獲獎者,薩金特和西姆斯所提理論和技術看似理論性很強,但爲觀察經濟規律和政策制定提供了有效工具。

中國經濟面臨減速

北京大學中國宏觀經濟研究中心盧鋒:從近年新一輪景氣週期的成長特點看,中國或將告別兩位數經濟成長率,未來應適當調減經濟增速預期。

中國服務業比重真的那麼低嗎?

徐滇慶、李昕:2009年中國服務業佔GDP比重只有42.6%,甚至低於辛巴威。這個統計數據肯定存在問題,而中國稅收制度是背後的主要原因。

中國勞動報酬比重真的在下降嗎?

徐滇慶、李昕:從統計數據看,1992年到2008年,中國人勞動報酬佔GDP比重下降12個百分點,但在一般人感覺中,收入水準卻在逐步提高。是什麼導致了這種差異?

中國居民消費真在「萎縮」嗎?

在今日起推出的「澄清數據困惑」系列文章中,經濟學者徐滇慶、李昕試圖爲一些常見的、卻容易混淆的經濟數據提供更準確的解讀。系列開篇着眼於中國CPI數據。

中國勞動市場火爆的隱憂

北京大學中國宏觀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盧鋒:2011年中國勞動力市場有望繼續「量價齊增」的勢頭。但在「就業-工資雙成長」背後,也存在多重隱憂。

從另一個視角看中國外部失衡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李昕:中國貿易順差已佔到全球順差四分之一,成爲國際失衡爭論的主要焦點。但形成於上世紀初的海關統計方法,很容易誇大失衡程度。

中美「雙核經濟」的斷想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張帆:中美近期做出一些經濟調整:美國「瘦身」,中國修正外部失衡。最理想的結果,是兩國能在中長期成爲太平洋兩岸的互補雙核經濟。

中國如何避免成長陷阱?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餘淼傑:一國步入中等收入階段後,人口紅利逐漸消失,自然資源日益稀缺,經濟很容易從此徘徊不前。能否提升產業價值鏈,將成爲成敗關鍵。

中國通膨調控手段的艱難迴歸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陳建奇:本月中國再次加息,表明央行正迴歸「常態化」的、以調整利率爲主導的通膨調控手段。究竟是什麼讓中國央行「千呼萬喚始加息」?

爲何低利率會催生股權融資?

北京大學中國宏觀經濟研究中心宋國青:當存款利率相對於買房投資報酬率偏低時,就會催生「買房合作社」,比如父母幫助籌集首付。低利率催生股權融資是同樣道理。

中國治理外部失衡須增緊迫感

北京大學中國宏觀經濟研究中心盧鋒:外部失衡使我國經濟陷入了一種前所未有的高風險遊戲中。這一遊戲持續時間越久,規模越大,我國國民儲蓄的風險就越高。

中國企業對人民幣升值免疫?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張帆:2005至2008年間,人民幣對美元累計升值20%以上,而同期中國出口總量一直在上升,這是否說明中國企業對匯率變動沒有反應?

中國經濟短期內仍靠外需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餘淼傑:「中國經濟應當儘快從以出口拉動轉向以內需驅動」的這種想法「看上去很美」,但短期內實現的可能性非常小。

「中國式」貨幣沖銷的代價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陳建奇:自2002年以來,「貨幣沖銷」在壓低中國通膨、維持匯率穩定上功不可沒。但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長期沖銷是以利率嚴重扭曲爲代價的。

淨出口與服務業的此消彼長

北京大學中國宏觀經濟研究中心徐建國:中共十七屆五中全會公報再提「調結構」。中國經濟結構扭曲的兩個主要體現是嚴重依賴出口和服務業發展水準低下,二者緊密相連。

中國食品價格上升的推力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宋國青:眼下這次「滯漲」——即工業成長率快速回落後CPI仍然持續上升——的持續時間,有可能超過07-08年紀錄。食品價格上漲是關鍵因素。

希臘債務危機告訴我們什麼

北京大學中國宏觀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盧鋒:加入歐元區後的希臘喪失了利率和匯率調節工具,是它發生債務危機的根源之一。面臨匯率體質選擇的中國,需要三思。

美金融改革法案不足以預防危機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巫和懋:美國試圖恢復其金融業領導地位,最近通過的金融改革法案就是關鍵一步。但作爲一個多方妥協的結果,改革的深度和廣度都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