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數月,外部要求人民幣升值的輿論迅速升溫。中國持續多年的貿易順差,以及2.4兆美元的外匯儲備常常往被用作匯率被低估的直接證據。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國自上世紀90年代至今,經濟保持快速成長,勞動生產率大幅上升,本該同步上揚的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卻上升緩慢。根據著名的「巴拉薩-薩繆森」原理,實際匯率=名義匯率+通膨率,而中國不僅名義匯率保持相對穩定,國內通貨膨脹率也在可控範圍。
這意味著:要麼人民幣匯率沒有低估,要麼中國採取了某種特殊政策控制了通膨。相比較單純的匯率之爭,更有意義的是討論中國究竟採取了什麼政策,在名義匯率相對穩定的情況下,成功抵制了國際收支順差帶來的通膨壓力。這或許也可以稱爲中國大國宏觀調控的「奇蹟」之一。
事實上,中國自2002年以來就一直使用 「貨幣沖銷」——即由中央銀行發行票據——的調控手段。也就是說,順差產生的外匯被強制賣給中央銀行,中央銀行被動拋出人民幣基礎貨幣。但這勢必導致市場流動性不斷增加。爲穩定貨幣供給,央行再通過發行央行票據回收貨幣。這樣一來,貨幣被「軟禁」在央行,流動性得到控制,潛在的通貨膨脹壓力也能得到消除。
您已閱讀23%(478字),剩餘77%(157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