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中國經濟

「中國式」貨幣沖銷的代價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陳建奇:自2002年以來,「貨幣沖銷」在壓低中國通膨、維持匯率穩定上功不可沒。但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長期沖銷是以利率嚴重扭曲爲代價的。

過去數月,外部要求人民幣升值的輿論迅速升溫。中國持續多年的貿易順差,以及2.4兆美元的外匯儲備常常往被用作匯率被低估的直接證據。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國自上世紀90年代至今,經濟保持快速成長,勞動生產率大幅上升,本該同步上揚的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卻上升緩慢。根據著名的「巴拉薩-薩繆森」原理,實際匯率=名義匯率+通膨率,而中國不僅名義匯率保持相對穩定,國內通貨膨脹率也在可控範圍。

這意味著:要麼人民幣匯率沒有低估,要麼中國採取了某種特殊政策控制了通膨。相比較單純的匯率之爭,更有意義的是討論中國究竟採取了什麼政策,在名義匯率相對穩定的情況下,成功抵制了國際收支順差帶來的通膨壓力。這或許也可以稱爲中國大國宏觀調控的「奇蹟」之一。

事實上,中國自2002年以來就一直使用 「貨幣沖銷」——即由中央銀行發行票據——的調控手段。也就是說,順差產生的外匯被強制賣給中央銀行,中央銀行被動拋出人民幣基礎貨幣。但這勢必導致市場流動性不斷增加。爲穩定貨幣供給,央行再通過發行央行票據回收貨幣。這樣一來,貨幣被「軟禁」在央行,流動性得到控制,潛在的通貨膨脹壓力也能得到消除。

您已閱讀23%(478字),剩餘77%(157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CMRC朗潤經濟評論

《CMRC朗潤經濟評論》專欄由北京大學中國宏觀經濟研究中心(CMRC)向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獨家提供。中國宏觀經濟研究中心隸屬於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負責主辦「中國經濟觀察」季度報告會和定期發佈有關宏觀經濟的「朗潤預測」等項目,擁有一支長期關注宏觀經濟態勢的著名教授團隊。他們將輪流執筆撰寫這個專欄。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