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年年初寫過一篇文章《梭羅說對了什麼?》,講的是經濟成長需要要素投入,最終總可以歸結到勞動力、資本、技術這些東西,因而教育、醫療、職業培訓、在職學習、投資、研發這些提高人力資本、物質資本、生產技術的活動,終究都是可以幫助培育經濟成長的潛力的。反過來也對。要提高經濟成長的潛力,終究要積累這些要素,否則成長就沒有了原材料,所謂「巧婦難爲無米之炊」也。
這個道理就是梭羅模型的基本內容,非但不復雜,而且很簡單。勞勃•梭羅1950年代建立的這一分析框架,對後世的分析、乃至政策制定,都產生了重要影響,梭羅本人也因而獲得諾貝兒獎。模型雖然簡單,道理卻是過硬的:沒有投入,哪有成長?
但是即便這樣簡單的道理,現實中也是會常常被忽略的。比如說,討論中人們常常會說過度投資,成長不可持續,這樣的說法在投資佔比GDP比重比較高的背景下很容易得到共鳴。可是不投資的話,物質資本的積累受影響,物質資本中蘊涵的先進技術也不能實現,就業機會減少,崗位培訓、幹中學這些都會受到影響,終究是不利於中長期的成長的。
您已閱讀16%(442字),剩餘84%(235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