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中國經濟

中國通膨調控手段的艱難迴歸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陳建奇:本月中國再次加息,表明央行正迴歸「常態化」的、以調整利率爲主導的通膨調控手段。究竟是什麼讓中國央行「千呼萬喚始加息」?

本月9日中國人民銀行宣佈加息。這是爲應對通貨膨脹,中國央行自去年10月19日以來的第三次加息。這表明,貨幣政策調控手段正由數量型向價格型轉變,逐步迴歸常態化。

然而,中國自去年五月CPI就突破3%,通過加息控制通膨的呼聲持續不斷,特別是同時進行的房市調控也亟待利率手段的配合。但利率在沉寂半年後才「破土而出」,常態化迴歸如此艱難,值得深入解讀。

根據宏觀經濟理論,利率屬於常態貨幣政策工具。在現實中,以利率調控通膨最成功的案例,當屬20世紀80年代初期的美國。當時國際石油價格成倍上漲,美國農作物歉收也致使食品價格上升,惡性通膨陰影籠罩著美國經濟。1979年10月上任的美聯準主席沃爾克決定大幅提升利率,促使美國物價快速回落。此後,葛林斯潘更是將利率指針運用得出神入化,被外界稱爲「奇蹟」。利率調控無論在物價管理還是宏觀經濟運行中,都已經成爲各國中央銀行最得力的工具。

您已閱讀19%(382字),剩餘81%(166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CMRC朗潤經濟評論

《CMRC朗潤經濟評論》專欄由北京大學中國宏觀經濟研究中心(CMRC)向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獨家提供。中國宏觀經濟研究中心隸屬於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負責主辦「中國經濟觀察」季度報告會和定期發佈有關宏觀經濟的「朗潤預測」等項目,擁有一支長期關注宏觀經濟態勢的著名教授團隊。他們將輪流執筆撰寫這個專欄。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