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中國經濟

CPI調整難掩通膨壓力

安邦諮詢:中國國家統計局在關鍵時刻啓動「CPI權重調整」這種數字遊戲,只會使得CPI數據幾乎完全失去作用,而這個數據本身被嚴重低估也是現實。

2月15日是中國公佈2011年1月宏觀經濟數據的日子。在當前通膨壓力較大的背景下,1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自然是各方關注的焦點。與以往不同,其次公佈CPI數據還有兩大看點:第一,提前洩露的「小道訊息」是否準確?第二,CPI權數構成將如何調整?結果,1月CPI同比上漲4.9%,環比上漲1.0%,與14日市場傳聞的同比上漲4.9%,環比漲幅約在0.9%基本一致。權數變動方面,居住提高4.22個百分點,食品降低2.21個百分點,菸酒降低0.51個百分點,衣著降低0.49個百分點,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降低0.36個百分點,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降低0.36個百分點,交通和通訊降低0.05個百分點,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降低0.25個百分點。

雖然CPI權數調整先前已有預告,似乎稱不上是爲壓低通膨率而做的手腳,但在客觀上還是起到了爲CPI漲幅降溫的作用。從分類價格指數中可看出,1月食品類價格同比上漲10.3%,而居住類價格同比上漲6.8%,漲幅明顯低於食品價格。中信證券研究認爲,調整權重後,將把CPI拉低0.3個百分點,也就是說,如未調整權重,1月CPI漲幅將在5.2%附近。而按照國家統計局的說法,權數調整的影響則小得多。統計局稱,權數調整對本月CPI數據的影響是同比數據增加0.024個百分點,環比數據減少0.049個百分點。拋開這點爭議不說,按照統計局的數據,有兩點是毋庸置疑的:第一,CPI環比繼續上漲,且漲幅擴大。去年12月CPI環比漲幅爲0.5%,而今年1月則爲1%。第二,工業品出廠價格(PPI)同比和環比漲幅也呈擴大之勢。去年12月份PPI同比上漲5.9%,環比上漲0.7%。今年1月PPI同比上漲6.6%,環比上漲0.9%。這表明,消費者感受到的物價上漲壓力依然很大,甚至還有所增加。而且未來PPI對CPI的拉動幅度可能會更大。因此,通膨形勢仍未有顯著緩解。

另一個問題是,經過此次權數調整,CPI的計算並沒有變得更加透明,依然不利於形成清晰的預期。對於CPI中每一項的具體權數,統計局從來都是含含糊糊。在去年4月,統計局曾透露2009年食品類在CPI中的比重爲32.79%,居住類價格在CPI的比重爲14.69%,至於其他項目就不得而知了。按照統計局的說法,「現行制度規定,CPI中的權數每五年調整一次。每年還要根據全國12萬戶城鄉居民家庭消費支出的變動及相關資料對權數進行一次相應的調整。」這意味著,只要統計局不說,CPI的具體權數永遠是個謎。

您已閱讀68%(1035字),剩餘32%(48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智庫

現代社會中,有人將智庫稱爲與立法、行政、司法並立的第四大機構,可見其對社會決策的巨大效用。FT中文網與海內外一批著名智庫合作,精選其最新研究成果,爭取在第一時間內與讀者分享。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