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林毅夫教授再次對中國經濟成長潛力表示樂觀,認爲到2030年都有可能保持8%的增速。在宏觀經濟很冷,市場很悲觀,而且社會矛盾積聚,改革面臨困難的背景下,這一樂觀的預測引起很多爭論。
這一爭論的背後,是經濟成長這一枯燥概念背後隱含的巨大福利含義。研究過經濟成長的人,很難忘記盧卡斯的那句話:成長問題如此重要,一旦開始思考,就很難放下。倘若每年成長8%,那麼9年後收入水準就翻一番,人們的日子就好過得多。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農業經濟中最主要的產品就是糧食,糧食減產三成就會鬧饑荒(1959-1961),增產三成就喫不完(1978-1984),這些事情我們都經歷過。在工業社會,稍加留意的觀察者就會在人們的衣、食、住、行上找到成長帶來的變化。經濟活動看似平淡無奇,不像政治、軍事活動那樣富於戲劇性,然而事關億萬人每天的生活,其實沒有哪件事是小事情。
您已閱讀16%(370字),剩餘84%(188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