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經濟

中國能保持競爭力嗎?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客座教授錢斯:中國在2012年全球競爭力排名中下降三位,傳遞的訊息是,中國要保持繁榮程度的提升,就不能原地踏步,而應繼續開放和改革。

1776年,北美13個殖民地開始反英獨立鬥爭的同一年,亞當•史密斯發表了《國富論》。從那時起,經濟學家就一直試圖理解,是哪些因素讓一個國家的經濟更具競爭力。這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因爲一個國家的繁榮,以及一國民衆物質上的舒適和滿足,依賴於經濟生產率的提升。

由於一天的時間只有24小時,一年只有365天,而且由於一國的資源稟賦通常不會發生巨大的變化,因此,只有每個人的生產率的提升,才能讓一個國家變得更富裕。舉例來說,一個中國的農民,如果不再在田地裏勞作,而是進入生產高質量服裝的工廠,他的生產率就會大大提升。因爲他不再使用傳統的、低效的工具,而是在一種高效的工廠機制中,操作新機器,與許多其他工人共事,工廠的產品最終在有需求的市場上出售。

但對於經濟學家來說,最重要的問題是,一個國家生產率的提升,只是因爲使用了更多的機器和勞動力,還是同時有別的原因。這些「別的原因」叫做「全要素生產率」(TFP),就是通過以新的、更好的方式將機器和工人結合所帶來的生產率的提升。大體上說,這些新的方式來源於科技的進步。所有的發達經濟體,例如美國或日本,都主要或完全是依靠TFP的提升來實現更大程度的繁榮的,而不是靠增加工人或機器。

您已閱讀19%(504字),剩餘81%(217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