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中國經濟

中國經濟的能動性

北京大學中國宏觀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盧鋒:縱觀過去四年全球經濟大勢,中國經濟已經歷相對完整的宏觀週期,並凸顯更大的能動性。但在內外環境快速演變背景下,對一些新政策問題的邊界選擇與能動性認識,也有必要進一步反思探討。

研究中國經濟形勢需討論一個判斷,就是中國與其他主要經濟體比較更具有能動性。能動性包含兩層含義:一是指中國在宏觀經濟與長期發展重大問題上,有較多支配策略選項,政策選擇自由度較高。二是作爲體量最大與快速追趕的新興經濟體,中國經濟增量全球影響最大。「三駕馬車」宏觀討論流行語境,通常強調中國經濟對外需被動依賴性,對中國能動性重視不夠。當然,能動性是中性概念,較高能動性並非總是好事。如果判斷和選擇有誤,能動或許不如被動。

對中國經濟選擇的能動性,可以從不同方面觀察探討。第一,中國當代經濟成長合規律性內涵,構成未來持續發展能動性的基本條件。第二,仍處於城市化和工業化較快推進發展階段,是中國經濟選擇能動性的現實保障。第三,身居全球經濟最大增量國地位,是實現中國經濟能動性並派生全球影響的客觀依據。第四,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政策實踐與成長表現,提供中國選擇能動性的最新證據。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成長道路,受起點條件與外部環境影響具有深刻特點,在呈現發展形態的歷史多樣性方面提供了當代大國案例。系統和深入研究中國經濟發展具有特徵性實踐探索與經驗教訓,有望爲深化認識當代經濟發展規律做出重要貢獻,爲豐富和推進經濟發展理論創新提供多維度新鮮案例、素材和思想。不過特殊形態總是在一般規律基礎上展開。就本質內容而言,中國發展經驗與一般發展原理以及國際比較經驗並非根本矛盾。

您已閱讀17%(575字),剩餘83%(280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CMRC朗潤經濟評論

《CMRC朗潤經濟評論》專欄由北京大學中國宏觀經濟研究中心(CMRC)向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獨家提供。中國宏觀經濟研究中心隸屬於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負責主辦「中國經濟觀察」季度報告會和定期發佈有關宏觀經濟的「朗潤預測」等項目,擁有一支長期關注宏觀經濟態勢的著名教授團隊。他們將輪流執筆撰寫這個專欄。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