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中國經濟

下一個十年的改革與成長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黃益平:未來十年中國經濟如需保持相對較快的成長速度併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除了進一步推進改革,別無他法。改革的核心應該是重新界定政府與市場的關係,這並不意味著簡單的退出。

中共十八大順利閉幕,標誌着中國開始進入由習、李主政的新的十年。這是一個歷史性的時刻,在人均GDP超過5000美元之後,「中等收入陷阱"已經成爲中國經濟必須直面的一個挑戰。過去支持高速成長的一些有利條件,包括勞動力的無限供給、低成本的優勢以及出口的快速擴張,已經開始消失,GDP成長潛力已經從過去的10%下降到8%左右。中國經濟能否繼續保持較快的成長速度並最終超越美國成爲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在很大程度上將取決於其發展方式能否成功轉型。因此,未來十年的政治、經濟改革至關重要。而伴隨著領導層的換屆,國內外各界對於改革的期待也進一步增強。

過去三十年的經濟政策框架包括三個重要支柱:產品市場放開、要素成本壓低及政府有選擇的干預。這個框架曾經極大地促進了經濟成長,但也逐步引發了一些嚴重的結構性風險。轉變發展方式的關鍵在於重新界定政府與市場之間的關係,核心是實現三個方面的轉變:一是消除要素市場的扭曲,最終完成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過渡;二是建立一套與新興市場經濟相匹配的宏觀政策體系,包括相對獨立、專業的貨幣政策決策機制和責、權結合的財政預算制度;三是改變過去政府強力動員資源直接支持生產、出口與投資的做法,轉向鼓勵與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

要實現這些轉變,適當的政治改革必不可少。一方面,中國的政治體制從大方向上決定了今後政策的連續性,因此改革能夠推進到什麼程度,還需觀察。另一方面,社會經濟的現實已經使得改革無法繼續迴避,比如影子銀行業務的快速膨脹迫使當局不得不加快了利率市場化的進程。如果改革能夠順利推進,那麼中國經濟完全有可能在未來十年實現8%的成長潛力。但是在從「經濟奇蹟」走向「常規發展」的過程中,中國也很可能面臨改革以來第一次經濟衰退甚至第一次金融危機。對此,政府與企業都應該有充分的準備,應對得當,衰退與危機就有可能成爲進一步改革的契機,而未來的成長之路也有可能由此變得更健康、更可持續。

您已閱讀11%(798字),剩餘89%(637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CMRC朗潤經濟評論

《CMRC朗潤經濟評論》專欄由北京大學中國宏觀經濟研究中心(CMRC)向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獨家提供。中國宏觀經濟研究中心隸屬於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負責主辦「中國經濟觀察」季度報告會和定期發佈有關宏觀經濟的「朗潤預測」等項目,擁有一支長期關注宏觀經濟態勢的著名教授團隊。他們將輪流執筆撰寫這個專欄。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