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人民幣

人民幣成爲貿易融資貨幣?

澳新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師劉利剛:人民幣國際化的下一步,可能是在其作爲貿易結算貨幣之外,更多地具有融資功能,不僅可體現在貿易方面,也可以應用於投資。

澳洲副總理兼財政部長斯旺近期的亞洲之行引發了市場的關注,在對香港和北京的訪問中,斯旺此行被提及最多的一個政策遠景是「推進人民幣與澳幣的直接交換」。這樣的一個政策,在今年上半年人民幣與日元的直接兌換開展後,事實上並不困難。

澳元是世界第五大貿易融資貨幣、同時澳元/美元作爲外匯市場交易最爲活躍的第五大貨幣對,開放澳元與人民幣的直接兌換,對於推進人民幣國際化來說,也具有明顯的正面作用。

開放兩種貨幣的直接兌換,對於兩國的貿易商來說,意味著交易成本的較低,並降低其外匯敞口的風險。從技術上來看,這樣的一種安排也具有可行性,今年3月,中國和澳洲兩國央行簽署了2000億元人民幣的貨幣互換協議,這意味著在上海或者雪梨進行外匯交易,不存在太多的流動性問題。

您已閱讀14%(325字),剩餘86%(196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經濟觀察者

劉利剛,現任澳新銀行(ANZ)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師,主管大中華區宏觀經濟、匯率和策略研究。曾經任職於香港金管局、亞洲發展銀行學院、世界銀行和彼德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IIE),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經濟學博士。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