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經濟觀察者

中國投資真過剩嗎?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劉利剛:本輪中國經濟放緩是週期性的,還是結構性的?值得注意的是,房地產市場降溫來自政府「有形之手」,斷定投資已經過度失之武斷。

中國投資是否過度?這已經成爲市場爭論的一個焦點。與此高度相關的一個問題是:本輪中國經濟的放緩,是週期性的,還是結構性的?

很多人認爲,由於資金成本和勞動力成本上升,中國經濟正在出現結構性的放緩,但如果梳理一下中國經濟放緩的脈絡,這結論則顯得過於草率。

首先,本輪經濟放緩,固然存在外界因素,也有一些結構因素(人口紅利的喪失,工資和成本的上升),但更重要的是房地產市場的明顯降溫,其背後是政府的「有形之手」。而5月以來,房地產成交量開始明顯上升,價格也開始企穩,並有反彈之勢。如果這一趨勢延續,則表明居民對房地產的需求仍十分強勁,政府通過調控僅僅達到了「暫抑需求」的目的。

您已閱讀11%(283字),剩餘89%(218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經濟觀察者

劉利剛,現任澳新銀行(ANZ)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師,主管大中華區宏觀經濟、匯率和策略研究。曾經任職於香港金管局、亞洲發展銀行學院、世界銀行和彼德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IIE),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經濟學博士。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