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激政策

中國六大行淨息差創歷史新低

中國銀行、工商銀行等六大銀行去年末的平均淨息差降至1.48%。

OECD:拜登刺激方案將促進全球復甦

經合組織稱只要疫苗推廣順利,美國1.9兆美元刺激方案將使2021年全球經濟多成長約1個百分點。

刺激下的市場狂歡即將終結

夏爾馬:現有諸多跡象表明,經濟復甦可能會轉變爲經濟繁榮,而過熱的經濟可能會結束金融市場盛宴。

中國經濟成長只能依靠政府發力

佩蒂斯:中國並沒有供給側問題,而是存在一個需求側問題。在需求得到再平衡之前,只有擴大政府角色和增加債務才能保證高水準成長。

持續的刺激措施幫助全球保持成長

桑德布:過去十年持續的擴張性政策,使經濟成長保持的時間,遠遠超出通常的經濟復甦。現在談論減少刺激,還爲時過早。

中國消費成長的隱憂與轉機

沈建光:短期的需求管理手段可解一時之渴,卻並非長久之計;中國消費成長的長期轉機,仍然在於結構性改革。

刺激政策效力減弱 中國成長放緩

官方數據顯示,4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成長7.2%,是自2003年以來最疲軟增速;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實際成長放緩至5.4%,低於預期。

如何兌現兩會樂觀情緒?

沈建光:今年的積極財政重在減稅降費,基建投資重在起到託底與補短板的作用;從「寬貨幣」到「寬信用」,仍需引導實際貸款利率下行。

本輪刺激政策與2008年有何不同?

沈建光:同樣是刺激政策,中國最高決策層本輪做出的反應,與10年前相比,到底有哪些不同?其效果將會如何?

2019年全球經濟將同步放緩

美國、歐元區、中國經濟成長都在放緩,在沒有財政和貨幣刺激或生產率成長提速的情況下,這一趨勢很可能延續到明年。

世界應該「戒掉」貨幣刺激之癮

前世行行長佐利克:世界需要擺脫對非常規貨幣政策的依賴,實現民營部門主導的成長。美聯準加息猶如吹響了號角,中國市場遭受重創則是一記警鐘。

中國黯淡數據引發刺激政策預測

今年頭四個月固定資產投資同比擴張12%,是2000年以來最低增幅。今年,中國幾乎肯定將錄得25年來最慢經濟成長。但從利好股市的視角看,這意味著政府可能將出臺更多穩成長措施。

不要寄望宏觀政策重回強刺激

安邦諮詢:中國政府對經濟下行的警惕性已大爲提高,會有針對性地出臺政策以穩住經濟成長,但這並不意味著宏觀政策將重回老路,市場更不要奢望「強刺激」政策重臨。

中國經濟將「慢著陸」

布里斯科、卡恩、曾錚:中國經濟未來幾年仍面臨不確定性,但只要政府堅持改革,風險就是可控的,它不會硬著陸,也不會軟著陸,更可能會緩慢著陸。

降息或難逆轉中國成長放緩趨勢

分析師認爲,如果不輔以擴大貸款規模的行政指令,此次降息不會逆轉中國成長放緩和信貸收緊的趨勢。今年頭10個月,中國信貸成長幅度比去年大幅減少。

FT社評:中國轉向「新常態」之痛

中國今年的債務利息將達到GDP的約17%,接近印度GDP總值。北京方面不太可能推出又一輪由舉債支持的刺激方案。但問題在於,不出臺新一輪刺激,同樣困難重重。

「不刺激」是否有錯?

貼上中國總理標籤的「克強經濟學」被經濟學家熱捧,如今因「不刺激」引發質疑和爭議。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盧鋒認爲,將刺激政策與成長政策畫等號和實踐並不吻合,中國應以「常態」之心保持定力,堅持行之有效的宏觀調控創新。

智庫
中國定向降準擴圍意味著什麼?

中國安邦集團研究總部:定向降準擴圍,中國央行以寬口徑執行穩成長政策,釋放了明確的政策信號。一旦經濟數據跌破「下限」,全面降準或者降息的機率將進一步上升。

分析:別對中國經濟「微刺激」太樂觀

許多人把中國國務院最新出臺的系列政策稱爲「微刺激」,但這個標籤是錯誤的。在鐵路建設規模、小微企業減負、保障房改造以及放鬆信貸等諸多層面,看不出這些政策有什麼實際的經濟刺激信號。

中國經濟好轉引發「暗刺激論」

好於預期的經濟數據說明,中國各個經濟部門都在溫和反彈。但這也引發一些猜測,經濟好轉的背後,是新一輪基建項目上馬和國有銀行的慷慨信貸。

中美刺激政策風格迥異

美中兩國的經濟刺激政策可謂鏡子的兩面。一定程度上,兩國的刺激方案都強化了現有的經濟失衡,但方向相反:中國過度投資於基礎設置,而美國則大把消費。

反思「四萬億」恐懼症

FT中文網專欄作家沈建光:「四萬億」該受詬病之處到底在於反週期的宏觀政策,還是經濟體系本身存在的缺陷?二者本質不同,應對方式也大相徑庭,一旦混淆不僅不利於總結經驗,反而容易矯枉過正。

通膨
高負債危害經濟成長沒錯

Excel表中出現的公式錯誤,可以威脅到著名的「90%規律」嗎?最近,學界和政界正在熱議這個話題。「當一國公共債務超過GDP的90%時,成長會顯著下降」,成爲美國共和黨副總統候選人保羅·瑞安等歐美政策制定者支持預算緊縮的武器。Rogoff和Reinhart兩位經濟學家撰文爲自己的研究辯護,強調高負債危害成長的結論堅實無誤。

高債務並非總是伴隨低成長

FT首席經濟評論員沃爾夫:有人認爲,當公共債務與GDP之比超過90%時,經濟成長就會急劇放緩。但英國19世紀的經歷恰恰相反。今天,我們也要反思緊縮至上的觀點和實踐。

日本應反思新財政刺激計劃

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總裁波森:日本新出臺的刺激計劃之所以會適得其反,是因爲該計劃加大了長期成本,卻沒有解決日本面臨的真正問題。

安倍的「二次進攻」機會

安倍晉三以一場國會選舉大勝在5年後重回首相府,FTLex專欄認爲,在經濟方面,他面臨著不小的挑戰。

四萬億
新一輪刺激:關鍵是投資效率

摩根大通經濟學家朱海斌、姜璐:中國「地方版四萬億」引發爭議。欲避免刺激政策拖累經濟轉型,關鍵在投資效率。

中國投資真過剩嗎?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劉利剛:本輪中國經濟放緩是週期性的,還是結構性的?值得注意的是,房地產市場降溫來自政府「有形之手」,斷定投資已經過度失之武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