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中國經濟

如何兌現兩會樂觀情緒?

沈建光:今年的積極財政重在減稅降費,基建投資重在起到託底與補短板的作用;從「寬貨幣」到「寬信用」,仍需引導實際貸款利率下行。

3月,2019年中國「兩會「正式拉開序幕。本屆兩會傳遞出的信號中,在減稅降費、基建補短板、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降低企業融資成本等方面做出明確政策安排。而2019開年以來,政策利好和中美貿易戰談判取得重要進展利好疊加,中國資本市場也一掃去年的陰霾,截止3月11日收盤,上證年內累計漲幅超過21%,樂觀情緒瀰漫。

正如筆者在先前的專欄文章《2019:探尋中國經濟樂觀的理由》中提到的,當前中國經濟面臨內外部的深刻變化,去年11月市場普遍對2019年經濟預測十分悲觀,但在筆者當時就提出,真實情況也許會存在改善空間,中美貿易緩釋與政策放鬆或是兩大助推器。而現在市場樂觀情緒已被點燃,喜憂之間轉化之快甚至超出預期,讓人也不得不在這資本市場狂歡之際,冷靜的思考下未來樂觀情緒何以兌現的關鍵。

其實,在筆者看來,雖然當前內外部風險迎來一些改善,但畢竟利好政策落地尚有時滯,改革開放如何推進也需觀察,中國經濟面臨的結構性問題仍然突出,特別是2019出口面臨的巨大壓力,中美大國博弈的深層矛盾,積極財政與貨幣政策在實施中的效果和阻礙等問題都值得關注,中國經濟上半年也仍將面臨一個艱難的調整期,在經濟出現明顯反彈之前,保持謹慎與風險意識仍是必要的,切勿過度透支樂觀情緒,失了危機意識。

您已閱讀20%(532字),剩餘80%(213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沈時度勢

沈建光,京東集團首席經濟學家,前瑞穗證劵亞洲公司首席經濟學家,赫爾辛基大學經濟學博士。少時曾求學歐美,希望縱橫四海,遊歷全球;如今重心迴歸中國,專欄立意審視中外經濟,建言宏觀大勢。曾任國際經合組織顧問和歐洲央行資深經濟學家、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芬蘭央行經濟學家,現亦爲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客座教授。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