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

兩會
展望2025:財政發力的痛點和共識

周浩:今年應是政策轉向之年,以顯著擴大財政赤字爲標誌,中央財政「加槓桿」成爲新基調。整體槓桿率大約會保持平穩,家庭資產負債表會逐步修復。

兩會
中國國務院年度工作報告的亮點與隱患

葉勝舟: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規中矩,亮點不能說多,隱患不能說少。中國如能取長補短,走通新的中庸之道,那纔是真正的制度創新。

演算法
演算法透明化重構騎手權益保障,在效率與人本之間尋找平衡點

翁一:演算法透明化不是技術的終點,而是人本價值迴歸的起點。使演算法不再是冰冷的控制工具,而演化爲促進公平和保障權益的數字契約。

兩會
政府工作報告的八大看點

沈建光: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有何亮點?5%的成長目標比較進取;財政政策是最大的亮點,對消費、數字經濟、人工智慧期待很高。

兩會
如何看待CPI漲幅預期下調?

聃丘泰:宏觀經濟可以從不同角度認識,但是政策決策核心是抓住主要矛盾與長期趨勢。物價預期目標下調,釋放哪些信號呢?

生育
中國政協委員建議降低法定結婚年齡以促進生育

陳松蹊提出,將中國法定結婚年齡從男性22歲、女性20歲降低至18歲,並提出現金補助和醫療支持等其他鼓勵生育的措施。

一週世界輿論聚焦:美國給中國機會和中國經濟的資訊

曹辛:川普取消美國國際義務的一系列政策是中國的機會,但關鍵看如何操作,以及中國當前是否有經濟實力操作此類議題。

展望2025:「兩會」五大政策建議

沈建光:兩會之際,如何引導預期?財政與貨幣政策如何走?提振居民消費,關鍵在於提升居民收入,而提升財產性收入顯然有著較大的潛力。

地方債
中國解決地方政府債務之法可能威脅經濟成長目標

中國多個高負債省市正在取消一系列基礎設施項目,以壓縮支出,但這種緊縮措施可能加大實現5%經濟成長目標的難度。

2024年「兩會」四大綠色看點

林孜,崔綺雯:「十四五」進程過半,面臨提振經濟和完成氣候目標的雙重挑戰,今年「兩會」折射出了綠色發展的信號。

一週世界輿論聚焦:「兩會」後中美關係向何處去?

曹辛:拜登在「兩會」以後的對華政策應該是繼續守住「小院高牆」的政策禁區,其他則保持相對正常的中美政經關係。

脫鉤
中國消費者對蘋果、特斯拉熱情下降

在華市場份額和銷售數據下降表明,這兩家美國集團面臨中國本土品牌日益激烈的競爭,並受到美中地緣政治緊張的影響。

兩會
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的老調與新意

葉勝舟:中美爆發科技戰且將長期存在,中方對基礎研究和高科技投入持續迅猛成長,爲未來投資,國際媒體對此關注度遠不如軍費。

兩會觀察:新能源汽車行業成中國各省最大焦點

尤曉鶯:在對各個地方兩會已經發布的政府工作報告和提案進行梳理後發現,「新能源汽車」是今年中國各省級政府與工商學界最關心的能源熱點。

專家認爲中國軍力成長超前於國防預算成長

分析人士認爲,中國實際軍費支出總額高於官方國防預算,而在經濟放緩形勢下,中國在加強軍隊建設的同時也要設法降低採購成本。

行動支付「適外化」勢在必行

翁一:讓外國朋友「一部手機遊中國」的軟環境建設,無疑是中國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新一輪對外開放的重要手段。

Lex專欄:中國軍費支出將惠及軍工概念股

儘管經濟放緩,中國今年的軍事預算將成長7.2%。隨著需求預期不斷成長,國內甚至全球軍工相關集團應該會受益。

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的四大重點

沈建光:兩會報告發布後,也有一些市場聲音認爲,其中設定的目標、部署的政策、提出的任務沒有超出預期。5%的增速目標達成並非易事。

農村
推進宅基地制度改革,建議給全國農民宅基地頒發產權證

王輝耀:可在新一輪城鎮化建設中以宅基地制度改革爲第四次改革重要突破口,通過推進城鄉協調融合發展極大程度上釋放中國內需潛力。

中國今年經濟成長目標設爲5%左右

中國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列出了今年最重要的年度經濟目標,以及應對經濟放緩的計劃。

中國不太可能出臺強有力的刺激措施

分析人士表示,當局將頂住市場要求採取更強勁刺激措施的壓力,而是會聚焦於將中國打造爲先進位造業超級大國的長期目標。

謹防外商直接投資下滑成爲趨勢

沈建光:當前中國經濟一大爭議點在於外商對華直接投資高低之爭。外商對華直接投資的真實情況如何?穩外資任務艱鉅,需要政策層積極應對。

兩會
新總理答記者問釋放八大資訊

沈建光:新總理的首次發佈會有什麼資訊量?解答宏觀經濟前景、民營企業信心、人口負成長、外資外貿發展等方面的熱點問題。

每週時事分析:中美關係前景值得高度關注

曹辛:本次中國「兩會」實際上已經公開認定當前美國對華關係起碼目前帶有敵對性質。從目前美國的反應來看,未來中美關係將面臨兩種前景。

金融監管大變動,意味著什麼?

徐瑾:機構改革是2023年中國政府的大動作,金融監管體制的變革走向何?從分業監管轉向行爲監管,從效率更多傾斜向穩定。

兩會
Lex專欄:中國軍工股看漲

中國今年軍費支出將增加逾7%,這是近年最大增幅。這將使中國的軍工行業湧現贏家,其他許多行業湧現輸家。

兩會
中國兩會:狡黠的預期調整

周浩:兩會給出目標增速,官方希望通過努力來扭轉市場悲觀預期。對於市場而言,預期動態調整是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實現成長目標的路徑什麼?

創新、民生與綠色:中國「十四五」規劃主要維度

葉勝舟:「十四五」規劃是中國擘畫的宏偉復興藍圖,集中資源、重點攻關,客觀上也是接受美國全面競爭和深度對抗的應戰書。

展望2021:正視「高階」就業壓力

周浩:數量巨大的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度加大同時,也是一筆重要的財富,應引導大學畢業生更多地從事戰略性行業、新興行業和高附加值行業。

重塑糧食安全觀,農民富裕高於「過度安全」

沈曉傑:沒有任何時候比現在更需要在維護好糧食安全同時,更多的關注農民的富裕和土地的效益;讓農民通過土地生財獲得更多財產性收入。

香港
建制派人士未能參與香港選舉制度改革決策

分析人士稱,北京方面對香港精英階層無法平息當地反政府情緒感到失望,轉而信任派駐香港的內地官員。

中國政府工作報告透露八大政策取向

沈建光:走出疫情、經濟向常態化發展背景下的首份中國政府工作報告,是觀察未來五年戰略佈局的重要參考。這份報告透露出八大政策取向。

讀懂兩會:做趨勢的朋友

周浩:關注世界局勢的變化,並釐清自身的優勢和劣勢,是政策決策出發點。兩會報告決議看似與大家距離遙遠,但卻也與大家未來發展息息相關。

2021年中國GDP成長目標:6%以上

中國全國人大會議週五開幕,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宣佈今年目標是GDP成長6%以上,城鎮新增就業1100萬人以上。

一週疫情熱詞:千元、全員、10萬、退羣、日本

葉勝舟:李克強在「兩會」記者會上關於疫情後民生的發言沒有重話、沒有火藥味,依然有千鈞之力,能直達人心。

香港
中國通過在港實施國家安全法的計劃

中國已正式批准在香港推行國家安全法的計劃,儘管先前美國宣佈,此舉將表明香港相對於中國不再是高度自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