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時代的第一次全國兩會如期在3月初拉開帷幕,市場關注的第一焦點固然是傳統的經濟社會的各項目標。然而,在這些傳統的目標之外,中國的政策方向和取向事實上在逐步發生著變化。
內外部環境的深刻變化導致了政策端的強烈反應,並觸發了相關的政策調整。總體而言,中美關係在可預見內的期限內不會發生實質性的向好,去全球化趨勢和民粹主義的延續,以及各國對於「安全」強調,成爲了包括中國在內的各國政策調整的基礎。在很大程度上,「雙循環」的提出也映襯著國際關係和格局的變化。
從政府工作報告的第一感覺而言,對就業市場的強調錶明經濟成長的內涵開始增多。在「大於6%」的經濟增速目標下,城市新增就業落在1100萬的水準上。事實上,6%的經濟增速目標並不是大問題,因爲第一季度的經濟增速大機率會接近20%,按照這一水準,接下來三個季度只要保持大約2%左右的平均增速,今年過6%就不是問題。然而,1100萬個就業崗位的完成卻並非易事。儘管2020年的新增就業接近1200萬個,但居民人均支出卻出現了罕見的下滑,這表明就業市場中仍然存在較爲嚴重的結構性問題,與此同時,收入水準並沒有跟隨就業市場的改善而出現明顯上升。
您已閱讀28%(491字),剩餘72%(129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