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縮政策

薩默斯
緊縮政策不再是必由之路

美國前財長薩默斯:一向呼籲緊縮政策的IMF最近卻表示,經過精心規劃的基建投資會減輕而不是加重政府的債務負擔。這一結論因何而來?

FT社評:不要只盯著財政政策

人們不應只盯著財政政策,銀行業的狀況和供應面的制約因素在決定一國的經濟前景方面有著同樣重要的作用,OECD近期的一份研究說明了這一點。

發達國家還應緊縮財政嗎?

FT經濟編輯賈爾斯:期待2014年各方就財政緊縮問題達成共識有些不現實,但如今這個問題或許不會像過去四年那樣,使輿論產生極端對立的分歧。

一味減支救不了英國

FT專欄作家布里坦:我不認爲公共部門花掉近一半的國民收入是理想狀況。但英國應當推行根本性的改革,在關鍵決策上「還政於民」,而不是讓財政部盯著各部門減支。

槓桿率
深化對槓桿率的認識

中國社科院學者張明:萊因哈特和羅格夫的論文引發爭論,究竟是高債務導致低成長還是相反?政府債務還值得擔憂嗎?全球金融危機也爲全面認識槓桿率提供了機會。

通膨
讓通膨變成「紙老虎」

FT首席經濟評論員沃爾夫:很多人都認爲惡性通膨正在到來。如果美國有麻煩,那麼英國也在劫難逃。那麼,這樣的預言有沒有道理呢?

歐元區
「歐元病」的真實症結

瑞銀財富管理首席經濟學家、歐洲區首席投資官賀安卓:歐洲的問題不在於緊縮政策本身,而在於歐洲央行被迫採取平均貨幣政策的事實,對南歐來說貨幣政策過緊,而對德國又過於寬鬆。

歐元區
FT社評: 歐洲央行應扶持中小企業

今年早春時分,歐洲央行提出直接面向危機國家中小企業的化解信貸緊縮的方案,但最近卻從大規模干預的設想退卻,這令人遺憾。

與「高債無憂」論商榷

哈佛大學羅戈夫和萊因哈特:極端的凱恩斯主義者絲毫不顧更長期的減債需要。隨著經濟成長出現新的疲弱跡象,近來他們的聲勢越來越大。其基本邏輯是,低利率使借貸成爲免費午餐。但是,誰能斷定當前的低利率能夠無限期持續下去呢?

FT社評:歐洲應防「緊縮疲勞症」

外圍國家越是抗拒緊縮,核心國家就越是懷疑它們的改革決心,也就越不敢輕易批准進一步援助方案。這反過來只能增加外圍國家的「緊縮疲勞」,尤其是義大利和西班牙。

高債務並非總是伴隨低成長

FT首席經濟評論員沃爾夫:有人認爲,當公共債務與GDP之比超過90%時,經濟成長就會急劇放緩。但英國19世紀的經歷恰恰相反。今天,我們也要反思緊縮至上的觀點和實踐。

我們應反思緊縮經濟學

美國麻薩諸塞大學阿姆赫斯特分校教授波林和阿什:支撐緊縮政策的理論依據在數據和統計方法上存在重大錯誤,債務不是經濟成長減速的原因。

緊縮讓人懂得知足

倫敦新人文學院院長格雷靈:緊縮不好嗎?不一定。卡路里攝入限制意味著小腹平坦和身體強健。而在心靈層面,緊縮也帶來機遇,讓回揮霍的迷霧消散,使人懂得真正的富有是知足。

歐元區
緊縮無錯

德國外長韋斯特維勒:提高競爭力沒有捷徑可走,即便已選定的補救辦法是一味苦藥。歐洲國家的當務之急,是應對失業率問題、尤其是降低青年失業率。

歐美財政緊縮並無必要

FT首席經濟事務評論員馬丁•沃爾夫:由於害怕本國會淪爲另一個希臘,歐元區國家、英國和美國均推行了財政緊縮。但這種做法是否必要?是否明智?答案是否定的。

中國企業資金短缺的出路在發債

去年銀行貸款放緩以及企業債市場發展不成熟,導致中國企業資金緊張,這將阻礙中國經濟的發展。

緊縮應當在復甦之後

FT首席經濟評論員沃爾夫:金融危機已持續了近5年,受衝擊的高收入國家表現如何?「糟糕」是唯一的答案。問題的關鍵是加速去槓桿化,同時促進復甦。按照這個標準,目前的政策遠遠不夠好。

鐵娘子
《鐵娘子》讓美國人瞭解緊縮

FT專欄作家吉蓮•邰蒂:《鐵娘子》這部影片雖有瑕疵,但它能讓美國觀衆瞭解英國40年前的社會矛盾和經濟危機,並相信危機是可以戰勝的。

美國債務違約不再遙遠

如果美國任由債務壓力日漸沉重卻無所作爲,後果將極其嚴重,很有可能重蹈歐洲的覆轍。美國政府必須採取行動,而這要求一定程度的政治和諧。

擺脫危機的三種選擇

Reform Task Force Latvia智庫首席經濟學家赫德森:由於財政緊縮和貨幣貶值這兩種選擇不盡如人意,一些東歐國家領導人已開始認識到,他們其實還有第三種選擇:徹底改革稅收制度。

財政緊縮風險不小

FT首席經濟評論員馬丁•沃爾夫:我們又聽到了經濟信條的呼喊:持續大規模財政赤字的代價將是滅亡。但現在已到了財政緊縮的時候嗎?我對此表示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