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0年6月舉行的20國集團(G20)多倫多峯會上,高收入國家紛紛轉向財政緊縮。希臘、愛爾蘭和葡萄牙正在爆發的主權債務危機是促使這些國家調整政策的原因之一。各國的政策制定者們害怕本國可能會淪爲另一個希臘。G20會議公報明確指出:「發達經濟體已承諾出臺相關財政計劃,到2013年時將財政赤字削減至少一半,到2016年時穩定住或降低政府債務相對國內生產毛額(GDP)的比率。」這種做法是否既必要又明智?答案是否定的。
在這場令全球感到恐慌的主權債務危機中,歐元區處於核心位置。人們認定,對那些陷入困境的政府而言,迅速實施財政緊縮是必需的。這種觀點進而又說服那些尚未承受市場壓力的國家先行展開財政緊縮。這恰恰就是英國聯合政府的立場。在美國,也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同希臘式危機迫在眉睫的觀點,特別是某些共和黨人。今天,圍繞「強行分段減支」(sequestration)的論戰在一定程度上就是這種擔憂的產物。
現任教於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SE)的比利時經濟學家保羅•德格勞威(Paul de Grauwe)是相反觀點的主要倡導者之一。在我看來,他的論述很有說服力。德格勞威的觀點是,歐元區國家的債務危機源於歐洲央行(ECB)的政策失誤。正是因爲歐洲央行拒絕充當歐元區各國政府的最後貸款人,它們才遭遇流動性風險——由於國債買家不相信自己隨時都能將買入的國債輕易脫手,這些國家政府的舉債成本出現攀升。這纔是迫在眉睫的危險,失去償債能力得排在後面。
您已閱讀25%(616字),剩餘75%(186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