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財政緊縮

The sad record of fiscal austerity
歐美財政緊縮並無必要


FT首席經濟事務評論員馬丁•沃爾夫:由於害怕本國會淪爲另一個希臘,歐元區國家、英國和美國均推行了財政緊縮。但這種做法是否必要?是否明智?答案是否定的。

At the Toronto summit of the Group of 20 leading economies in June 2010, high-income countries turned to fiscal austerity. The emerging sovereign debt crises in Greece, Ireland and Portugal were one of the reasons for this. Policy makers were terrified by the risk that their countries would turn into Greece. The G20 communiqué was specific: “Advanced economies have committed to fiscal plans that will at least halve deficits by 2013 and stabilise or reduce government debt-to-GDP ratios by 2016.” Was this both necessary and wise? No.

在2010年6月舉行的20國集團(G20)多倫多峯會上,高收入國家紛紛轉向財政緊縮。希臘、愛爾蘭和葡萄牙正在爆發的主權債務危機是促使這些國家調整政策的原因之一。各國的政策制定者們害怕本國可能會淪爲另一個希臘。G20會議公報明確指出:「發達經濟體已承諾出臺相關財政計劃,到2013年時將財政赤字削減至少一半,到2016年時穩定住或降低政府債務相對國內生產毛額(GDP)的比率。」這種做法是否既必要又明智?答案是否定的。

您已閱讀8%(745字),剩餘92%(821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馬丁•沃爾夫

馬丁•沃爾夫(Martin Wolf) 是英國《金融時報》副主編及首席經濟評論員。爲嘉獎他對財經新聞作出的傑出貢獻,沃爾夫於2000年榮獲大英帝國勳爵位勳章(CBE)。他是牛津大學納菲爾德學院客座研究員,並被授予劍橋大學聖體學院和牛津經濟政策研究院(Oxonia)院士,同時也是諾丁漢大學特約教授。自1999年和2006年以來,他分別擔任達佛斯(Davos)每年一度「世界經濟論壇」的特邀評委成員和國際傳媒委員會的成員。2006年7月他榮獲諾丁漢大學文學博士;在同年12月他又榮獲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科學(經濟)博士榮譽教授的稱號。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