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歐洲銀行業危機不斷深化、美國經濟陷入停滯之際,大多數圍繞如何穩定國家財政的討論,都只提出了兩種選擇:一是「內部減值」(即通過削減公共支出來縮小經濟規模);二是貨幣貶值。這兩種方法的目的都在於提高本國的競爭力:前者以犧牲就業來降低工資水準並減少進口;後者則降低了出口價格。
一些國家已經把第一種方法用到了極致,其中尤以波羅的海諸國爲甚。在兩年內,拉脫維亞和立陶宛政府削減財政支出的舉措,已使兩國GDP縮減了逾20%,而拉脫維亞公共部門的工資水準則下降了30%。人們希望看到工資和物價水準的不斷下降會讓經濟「通過收入擺脫債務」,創造貿易盈餘來賺取歐元,進而償還助長了2002年後地產泡沫的債務。
第二種方法沒有被那麼頻繁地嘗試。那些尚未加入歐元區的國家明白,貨幣貶值將會延緩它們擬議中成爲歐盟(EU)成員國的進程。同時貶值會推高能源及其它進口必需品的價格,從而加大對經濟的擠壓,並擴大貿易逆差。因此,在許多領導人看來,貨幣貶值簡直不可想像,乍看上去,財政緊縮似乎成了唯一的選擇。
您已閱讀30%(436字),剩餘70%(102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