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復甦

新加坡
新加坡將如何打一場冠病「持久戰」?

徐海娜:新加坡說要「長期抗疫」,也是在憂患意識之下,強化經濟,進退有據,保持社會韌性的一種宣言和努力。

美國科技股下跌,歐洲股市攀升

由於歐洲從新冠疫情復甦的速度和接種疫苗的速度慢於北美,投資者預計未來歐洲企業將出現更多利潤成長,紛紛押注歐洲。

FT社評:全球經濟復甦極不均衡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今年全球經濟將萎縮4.4%。而中國將成長1.9%,美國和歐洲各經濟體則預計經歷大幅收縮。

疫情應對舉措造就的贏家與輸家

不同的疫情應對舉措導致不同的結果,一些亞洲國家有望在2020年實現成長,而西方的一些國家則面臨嚴重的經濟收縮。

經濟
書評:人,一切韌性的來源

張緣:《極端經濟》一書講述了「人」作爲經濟韌性來源的道理,同時又用各種失敗案例,告訴我們「計劃」與腐敗對強韌經濟構成的挑戰。

全球各國應繼續用積極政策支持復甦

沃爾夫:新冠疫情造成的經濟最低谷可能已經過去,現在的挑戰是如何實現復甦。財政與貨幣支持政策至關重要,要避免過早轉向緊縮政策。

小企業:美國經濟的風向標

福魯哈爾:如果你想預測美國經濟復甦的形態,不要盯著股市,而應該關注貢獻美國50%就業崗位的中小企業。

如何實現綠色的經濟復甦?

沃克:沒有比因爲新冠疫情而暫停實現環境目標更錯誤的行爲了。政策制定者應與工業界開展合作,實現綠色復甦。

消費
消費者不消費將拖累美英經濟復甦

戴維斯:新冠疫情爆發後,美國和英國政府採取財政措施維持失業者收入,但兩國的家庭都減少支出,增加儲蓄。這對復甦是不祥預兆。

持續的刺激措施幫助全球保持成長

桑德布:過去十年持續的擴張性政策,使經濟成長保持的時間,遠遠超出通常的經濟復甦。現在談論減少刺激,還爲時過早。

世界貿易9月急劇收縮 復甦希望破滅

9月份全球貿易的下降逆轉了前兩個月的成長,擊碎了有關近期拖累出口商的全球經濟低迷已經觸底反彈的希望。

漫長經濟復甦未必是好事

福魯哈爾:美國即將錄得自1854年開始發佈相關數據以來最長的一次經濟擴張。但經濟擴張持續越久,拿走「大酒鉢」的難度就越大。

2018年下半年全球經濟展望

程實、王宇哲:在通膨預期上移、總需求擴張、總供給趨緊、加息效應滯後的情形下,今年下半年全球通膨或升至尖峯。

預測:全球通膨輕微上揚

支點資產管理公司的最新預測模型顯示,目前全球通膨已達1.79%,發達經濟體爲1.64%,高於2015年的1.2%,主因是油價上漲和企業定價能力提高。

全球復甦給新興市場帶來機遇

沃爾夫:與高收入國家相比,新興和發展中國家更需要高速成長,因此其潛在成長放緩格外令人不安。他們必須抓住復甦帶來的機遇。

歐元區
復甦中的歐元區迎來改革契機

沃爾夫:當前經濟強勁復甦是歐元區推進改革的時機。歐元區不僅要生存下來,還要在經濟上和政治上蓬勃發展。

全球經濟復甦仍然面臨多重風險

沃爾夫:世界經濟復甦所面對的最大風險並非貨幣政策收緊過快,也不是總需求再度疲軟,而是全球合作的崩潰。

美國經濟恢復強勁成長 告別年初疲弱

消費支出在4月份錄得今年最快成長,似乎表明世界最大經濟體正在擺脫政治動盪影響,再次準備帶動全球復甦。

全球經濟復甦「普遍而穩固」

最新指標顯示,近期大型發達經濟體和新興市場經濟體的成長都已明顯提速。中國和印度似乎已挺過艱難時期。

FT社評:亞洲消費者引領經濟復甦

FT社評:亞洲引領新興市場GDP增速回升,印度和東南亞一些國家正經歷快速擴張,這得益於強勁的消費支出。

正視全球儲蓄過剩時代

安邦諮詢:當前世界經濟復甦脆弱的主要原因,就在於全球儲蓄過剩。當太多的錢追逐太少的投資機會時,就會出現世界經濟復甦乏力的狀況。

希臘
FT社評:中國經濟放緩VS希臘危機

中國經濟放緩和亞洲進口縮減嚴重阻礙世界經濟,導致的大宗商品暴跌令南美受影響最嚴重,即便大宗商品下跌有助其他國家。但歐洲經濟受到的威脅可能遠不止希臘危機。

英國生活水準辯論的現實意義

FT首席經濟評論員沃爾夫:英國家庭實際收入中值在本財年將恢復到2007-08年的水準,這是否意味著英國關於「生活水準」的辯論應當結束了?答案是否定的。

經濟沉痾需猛藥

FT首席經濟評論員沃爾夫:近期金融危機的源頭在於長期結構性疲弱。如果不想剛走出危機就又走向下一場危機,政策必須解決這些疲弱問題。答案可能是非常規的,但罕見的疾病就需要特殊的治療方案。

不應誇大世界經濟放緩

FT首席經濟評論員沃爾夫:IMF總裁拉加德用「新平庸」形容世界經濟的新常態。隨著發達經濟體和新興國家同時陷入滯脹,人們開始擔心,經濟放緩的態勢可能將延續到更遙遠的未來。危機真的會捲土重來麼?

經濟體
全球經濟的喜與憂

FT經濟編輯賈爾斯:中國今年成爲世界最大經濟體,發達經濟體在全球經濟中的佔比則在不斷下降。但新數據顯示,新興經濟體的成長多年來一直在放緩。

德國是如何降低失業率的?

斯里-庫馬爾全球策略公司總裁斯里-庫馬爾:德國提升就業率的經驗值得借鑑:鼓勵找工作,而非提供慷慨的福利;獎勵僱員更新技能;降低僱主社保負擔。

繁榮也許會讓你失望

FT專欄作家庫柏:經濟低迷時,社會更加擔憂貧困和不平等。但在經濟復甦後,價值觀會發生變化,對金錢和消費的崇拜會上升,而窮人將被遺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