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

書評:人,一切韌性的來源

張緣:《極端經濟》一書講述了「人」作爲經濟韌性來源的道理,同時又用各種失敗案例,告訴我們「計劃」與腐敗對強韌經濟構成的挑戰。

尋找真相永遠是艱難的,但並非不可能。經濟運行的規律,以及種種經濟現象背後所隱藏的原因,長久以來一直是經濟學家和政策制定者熱衷探討的話題。

近年來,在經濟學界有一種聲調越來越高的呼聲,那便是讓經濟學回歸真實的生活。2019年諾貝兒經濟學獎得主阿比吉特•班納吉(Abhijit Banerjee)在新書《好的經濟學》(Good Economics for Hard Times)的序言中,就直言不諱地表示,所謂「艱難時刻」,其中一層意思便是經濟學家面臨的被大眾拋棄的窘境。於是,注重實證的研究方式爲經濟學開闢了一條新路,儘管這並非什麼創新,但卻在這個時代得到了應有的重視。

不久前出版的《極端經濟》(Extreme Economics),便是這樣一本建立在實證研究基礎上的作品,作者是英國央行經濟學家理察•戴維斯(Richard Davies)。

您已閱讀14%(370字),剩餘86%(229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