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經濟

FT社評:快速壯大後,亞洲中產開始揹負壓力

亞洲各國的新興中產階層普遍承受著壓力,有些國家的中產家庭數量在減少。要維持收入成長,政策制定者必須致力於增強經濟韌性。

投資
投資者在下半年應穩舵前行

陳敏蘭:投資者在下半年應把握這些有利的亞洲趨勢,在尋求回報和駕馭全球風險之間取得平衡。經歷了紛繁複雜的上半年後,現在是重新審視投資組合的時機。

印度
Lex專欄:印度股指期貨迴流本土的意義

印度必須付出努力,纔有望贏得與新加坡或香港同等的金融中心的聲譽。讓其主要股指的衍生品合約迴流提供了一些可以企及的目標。

香港
香港:行至十字路口的亞洲金融中心

隨著防疫限制被解除,並且與內地恢復通關,香港正重拾樂觀。但在根本層面上,這個特別行政區正處於一個十字路口。

新加坡與香港的金融競爭:傳言與真相

吳沛哲,夏春:疫情爆發至今,新加坡製造業是唯一沒有出現負成長的行業。香港與新加坡在金融業的競爭上各有優勢,取長補短纔是發展的王道。

把握政策變化帶來的機會

陳敏蘭:全球宏觀經濟環境依然有利於風險資產。但機會總是存在,而且不斷變化,投資者只需順應政策和政治發展方向,在風口來臨時把握機會。

RCEP
亞太15國簽署RCEP 10年談判結出果實

《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尋求在覆蓋世界三分之一人口和經濟產出的地區減少貿易壁壘,標誌着各方朝著地區經濟一體化邁出重要一步。

中國經濟40年來首次出現收縮

今年第一季度中國國內生產毛額同比猛跌6.8%。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計全球經濟將出現自經濟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衰退。

IMF警告:亞洲經濟成長將出現60年來首次停滯

李昌鏞認爲,此次亞洲經濟放緩將比2008-09年的全球金融危機和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更爲嚴重。

金融科技:亞洲「超級app」的崛起

在金融科技的推動下,亞洲正在引領金融服務創新的步伐,各種數字和移動服務層出不窮,這對該地區的傳統銀行構成了威脅。

亞洲員工身心健康堪憂

「健康程式」最健康工作場所調查顯示,亞洲地區員工身體和精神健康狀況都令人擔憂,其中香港的調查結果最差。

人民幣
人民幣匯率波動可能影響亞洲其他貨幣

中國央行實行了更嚴格的資本管治,人民幣「破7」可能不會造成人民幣大幅貶值,而是給亞洲其他貨幣帶來巨大壓力。

亞洲各經濟體制造業陷入困境

貿易摩擦和全球需求疲弱給亞洲各地帶來影響。日本、南韓和臺灣的活動都出現收縮,但中國製造業放緩7月企穩。

去年中國對亞洲發展中國家綠地投資增加兩倍

亞開行報告稱,去年中國對其他亞洲發展中國家的綠地投資成長198%,顯示出該地區商業格局正如何被美中貿易戰重塑。

亞開行下調對今年亞洲發展中國家經濟成長的預測

亞開行警告稱,未來兩年亞洲發展中國家的成長或進一步放緩。它還強調,美中貿易衝突依然是該地區經濟前景面臨的主要風險。

「亞洲世紀」即將開啓

數據表明,就在明年,亞洲經濟規模按購買力平價計算將超過世界其他地區的總和。這將標誌着亞洲回到世界中心。

香港
美聯準加息令香港房地產市場承受壓力

香港金管局負責人表示,如果發現市場下行的跡象,可能會採取修改宏觀審慎工具等措施來支撐當地房地產市場。

美中貿易戰開始拖累亞洲成長

美中貿易戰的連鎖反應已對亞洲各國造成切實影響,亞洲各大企業、經濟學家和各國政府已就中國可能降低一切需求發出警告。

債券
亞洲美元債券在本土熱銷

2017年亞洲投資者購買的由本地區企業和政府發行的美元債券達空前規模,這些債券籌集到的資金超過了3400億美元。

別再苦等中國的「明斯基時刻」,盯緊美聯準

奧瑟茲:中國不會發生債務崩盤,但市場對美聯準加息的預期太溫和,它只需走稍微積極的路線,就足以在亞洲引發問題。

製造業
亞洲新制造中心的崛起

哈丁:孟加拉和越南相繼進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柬埔寨緊隨其後。它們的驚人成長表明,新一代製造強國正在崛起。

三筆債券發行取消未動搖投資者對亞洲信心

本週,三個被評爲垃圾級的亞洲借款方因對其借款成本不滿而取消債券發行,但投資者似乎並不認爲這是某個嚴重危機的預兆。

FT社評:亞洲消費者引領經濟復甦

FT社評:亞洲引領新興市場GDP增速回升,印度和東南亞一些國家正經歷快速擴張,這得益於強勁的消費支出。

「龍象之爭」是霧裏看花

邢予青:不看經濟規模,僅看中印成長率毫無意義。龍象各有優勢,經濟互補是主流,中印經濟合作是共贏策略。

淡馬錫資產價值7年來首次縮水

這家新加坡國家投資公司所持股的英國渣打銀行在上一財年股價大幅下跌,而中國經濟成長放緩拖累了亞洲投資。

亞洲企業推高全球專利申請數量

自本世紀初以來,中國是專利申請增速最快的大國。此間中國企業在境外提交專利申請的數量已增加30倍。

Lex專欄:選擇銀行股還是科技股?

數據顯示,積極型新興市場基金經理已經開始避開銀行股,轉而熱衷於亞洲科技股。他們的直覺是正確的。

日本擬加大對東盟基礎設施投資

FT「投資參考」:日本《國際協力銀行法》修正案使那些在政府支持下投資東盟的日本企業能與中國企業競爭。

結構改革是提高亞洲潛在成長率的關鍵

赫蘇斯•費利佩、魏尚進:如無堅定的改革舉措,亞洲經濟體潛在成長率或低於金融危機前夕。承認潛在經濟成長率下降有何幫助?改革次序因國家而異。

速讀
亞洲金融從業者最幸福

如今亞洲的90後金融從業者,既沒有像歐美同行那樣被大幅削減獎金、也沒有像前輩那樣經歷過金融危機前收入的「尖峯時刻」,對未來仍抱有期望的他們,是最最容易感到幸福的人嗎?

以「一帶一路」啟用「新未來」

趙磊:亞洲是全球最具活力的地區,但「不聯不通」的現實依舊存在。通過「一帶一路」的五通建設,亞洲以及世界的共同體前景將更加聚化。

亞洲家庭債務飆升的風險

國內信貸成長以及迅速膨脹的家庭債務曾使得很多亞洲經濟體保持繁榮。但是如果債務變得不可持續、家庭開始去槓桿,這些債務可能就會開始拉GDP的後腿。

FT社評:東盟應推進一體化

與歐盟不同,東盟的決策方式常導致前進動力不足。東盟應強化其祕書處的權力,並採取更具干預性的方式來落實建立「東盟經濟共同體」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