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和印度同屬「金磚四國」,這一說法源自本世紀初高盛前首席經濟學家吉姆•奧尼爾。他曾預言」金磚四國」是引領21世紀全球經濟成長的發動機。中國和印度都是人口超過10億的發展中國家,但是兩國的社會制度不同,印度被國際社會標榜爲最大的民主國家。因此,「龍象之爭」即中印經濟發展比較,常常是國內外輿論和學者熱衷的話題。幾年前,印度出現了人類電力史上最大的斷電事件,位於印度22個邦的6億人,在同一時間突然陷入沒有電力供應的狀態。這場電力事故,讓推崇印度模式、預計印度很快就可以超過中國的學者和評論家,從幻覺回到印度基礎設施落後、長期制約其經濟發展的現實中。
去年中國經濟成長6.9%;印度成長7.5%,比中國高0.6個百分點。這微不足道的差異,又引起了一些評論家的興奮。印度被譽爲比中國還要重要的全球經濟發動機,甚至有學者預測印度經濟規模會在2050年超過中國。筆者認爲,不看經濟規模,僅僅看成長率的對比是不科學和毫無意義的。例如,中國經濟從1980年以來,每年成長率都超過美國。但是,35年後不是依然在半山腰上眺望山頂上的美國,還憂心重重地擔心越不過「中等收入」陷阱這個檻嗎?
2014年中國GDP是10.4兆美元,印度只有2.0兆美元;中國的GDP是印度的五倍。中國人均國民收入是7400美元,印度是1570美元,中國人均國民收入是印度的4.7倍。因此,無論是總量還是人均,中國和印度根本不在一個數量級上,印度追上中國有可能,但是路漫漫其修遠兮,筆者認爲現在談論「印度趕超中國」純屬杞人憂天。篤信印度很快趕超中國的學者,喜歡用購買力平價來佐證自己的觀點。不可否認,按照購買力平價估算,印度GDP是7.3兆美元,中國是18兆美元,印度與中國的差距被大大縮小。印度的許多學者也喜歡引用購買力平價,在國際研討會上引證印度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