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經濟

結構改革是提高亞洲潛在成長率的關鍵

赫蘇斯•費利佩、魏尚進:如無堅定的改革舉措,亞洲經濟體潛在成長率或低於金融危機前夕。承認潛在經濟成長率下降有何幫助?改革次序因國家而異。

2015年,亞太地區依然引領世界經濟成長,佔全球成長的60%。亞洲在全球經濟產出表現平平的形勢下展現了其實力。然而,面臨巨大的全球阻力,亞太地區必須通過深化結構改革,進一步提高生產率。

新的亞行研究表明,如果沒有堅定的改革舉措,亞洲許多經濟體的潛在成長率有可能低於全球金融危機前夕的水準。潛在成長率指的是在不加快改革步伐的前提下,在充分就業和通膨穩定情況下所能實現的最大經濟產出。

承認潛在經濟成長率下降帶來的挑戰爲什麼會有所幫助呢?一方面,如果一國的實際成長率低於潛在成長率,那麼利用貨幣和財政激勵政策來提高實際成長率、使其接近潛在成長率的舉措是適宜的。另一方面,如果二者已經持平或接近,那麼比起採取貨幣或財政激勵政策,更應該優先通過結構改革來提高成長潛力。

您已閱讀21%(328字),剩餘79%(124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