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到山頂間,還與平地同」。2018年以來,全球主要經濟體通膨整體呈現上升趨勢,除了持續處於嚴重通膨的阿根廷外,G20其他國家4月通膨均值接近3%,高於2017年均值約0.2個百分點。根據IMF的最新預測,2018年全球通膨同比將達到3.5%。在通膨預期上移、總需求擴張、總供給趨緊、加息效應滯後的情形下,今年下半年全球通膨或升至尖峯。
週期的錯位是通膨階段性衝頂的主要原因:其一,隨著全球復甦的主動力由美、歐漸次轉移至新興市場,發達經濟體的復甦高點與新興經濟體的動能增強同向疊加;其二,發達經濟體產出缺口逐步彌合與新興經濟體過剩產能出清形成總供給張力,地緣風險和貿易摩擦推動輸入型通膨;其三,全球貨幣政策收緊對通膨的制約存在滯後,主要央行全面縮表的共振尚未出現。
發達經濟體產出缺口彌合,新興市場通膨預期觸底反彈。2018年以來,全球主要經濟體通膨整體呈現上升趨勢,除了持續處於嚴重通膨的阿根廷外,G20其他國家4月通膨均值接近3%,高於2017年均值約0.2%。2009年金融危機之後,全球通膨在2011年升至高點,自2012年後開始下行,且始終不及預期。對於發達經濟體和新興市場,通膨預期的調整進度也出現明顯分化,前者漸次下行,通膨與意外指數走勢相對一致,意味著通膨預期中樞開始靠近於真實通膨中樞。然而,後者變化相對緩慢,發達經濟體量化寬鬆貨幣政策的溢位效應令新興市場的通膨反彈延續至2013年。隨著發達國家經濟率先復甦,其通膨於2015年觸底後逐步上行,通膨預期也開始上移。發達經濟體的通膨走勢與產出缺口變動方向大體相關,且滯後約一年,隨著美、英、歐等國產出缺口漸進彌合,其通膨也將維持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