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解讀

經濟學
如何做宏觀經濟預測?

王丹:假如一個預測者在某次重大事件中僥倖預測正確,那往往意味著他/她在其他大多數時候是錯的。

A股會有怎樣的一場牛市?

康水躍:鑑於上證指數自2019年1月已有35%的升幅,且2020年高點也已高於2019年,符合技術性牛市標準,因此有必要討論這是一場怎樣的牛市。

價值型投資失去了魔力?

陳惠仁:以價值投資捕捉亞洲市場回報,效果往往令人失望。奉估值爲最大原則、死守舊有價值指標的做法已不合時宜。

數字經濟與國貨崛起

程實、高欣弘:國貨往往被打上民族自信或新生代「實用主義」標籤,但究其根本,新國貨的崛起是數字改造經濟系統的伴生現象。

經濟互助符合各國利益

瑞佔:這場疫情中,工業化程度較低的國家遭受了更嚴重的損失。就算是出於自利,工業化程度較高的國家也應避免以鄰爲壑。

中國綠債離全球標準尚有距離

中國內部對「綠色」的定義仍存分歧。中國的綠債標準與國際標準不一致,阻礙了外國投資者進入這個巨大的市場。

川普真的能讓中美「徹底脫鉤」?

楊超:從戰略成本收益角度來說,徹底脫鉤與對立,對於美國來說,成本太高,而收穫太少,因此暫時無法成爲政策選項。

中國不再是美元的靠山

豪厄爾:如果中國希望在長期內最大化自身潛力,它需要擺脫美元。即便中國只部分拋棄美元,也將有利於世界第二大貨幣歐元。

股市大漲,重回2015還是2018?

徐瑾:這一次牛市真的來了麼?上漲背後,還是古老的故事:太多的流動性,追逐太少的資產。軟階層應保持關注,謹慎參與。

疫情加劇全球養老金危機

新冠危機爆發後,許多國家允許人們提前支取部分養老金,以緩解財務壓力,這給本已面臨巨大壓力的養老金行業帶來了更多挑戰。

金融如何讓利?唯破樓市泡沫

胡月曉:金融高利潤並不是「盤剝」實體經濟的結果。與深受樓市泡沫傷害的實體經濟不同,金融是樓市泡沫的受益方。

如果大牛市真的來了,我們該如何把握機會?

黃凡:國內市場近期持續上漲,投資人情緒普遍變得樂觀,大牛市真的又再來了麼?以價值投資的方法,是根本不需要做到難度超高的摸底與逃頂。

強勁非農就業數據與疫情反撲:美國經濟與金融市場前景

周茂華:6月美國經濟一方面是強勁非農就業數據,另一面是疫情迅猛反撲,未來美國就業、經濟前景如何?又將如何影響金融市場表現?

中國:永遠不破的「泡沫」?

劉裘蒂:奧裏克想借《中國:永遠不破的泡沫》一書探討中國經濟隱藏的動力和耐力,爲西方帶來與中國互動的新視角。

城市不會消亡,只會變得更年輕

羅傑斯:大都市將變成荒蕪之城的想法是不切實際的。組成這些城市人口的年齡構成可能會發生變化,但城市中心的空間仍將搶手。

Beyond Meat攜手盒馬進軍中國零售市場

Beyond Meat將在上海50家盒馬門店供應素肉漢堡,之後將拓展到其他城市。

退市多於上市,新交所如何挑戰港交所?

數年來新加坡交易所的上市公司數量不增反減,加上若干公司治理醜聞和業務被搶走,一些分析師甚至認爲其面臨生存危機。

印度封禁中國應用:中資企業被迫面對新現實

胡劍龍:印度政府的針對性禁令,讓投身印度市場的中國企業和投資者意識到:地緣政治的風險,使他們的未來陷入夾縫。

安謀中國的奪權戰僵局

一枚公章阻止了ARM解僱其深圳合資企業的執行長。這家晶片設計公司爲了爭奪對在華企業的控制權,面臨數月的漫長等待。

中國品牌距離引領世界還有多遠?

尹一丁:中國企業一定要認識到,品牌源自商業又超越商業,品牌引領全球不能僅靠產品,更要靠思想和精神。

報告:氣候變化對金融穩定的威脅超過新冠疫情

發出這一警告的同時,歐盟可持續金融技術專家菲利波納建議收緊針對銀行對化石燃料集團放貸的規則。

全球各國應繼續用積極政策支持復甦

沃爾夫:新冠疫情造成的經濟最低谷可能已經過去,現在的挑戰是如何實現復甦。財政與貨幣支持政策至關重要,要避免過早轉向緊縮政策。

霍金路偉魏軍:中國企業要做好「逆全球化」的準備

魏軍認爲,國際化不僅僅是業務國際化,更重要是觀念國際化。讓對方明白雙方利益的一致性而不是相互衝突,是解決跨境投資最重要的環節之一。

小企業:美國經濟的風向標

福魯哈爾:如果你想預測美國經濟復甦的形態,不要盯著股市,而應該關注貢獻美國50%就業崗位的中小企業。

北京2022年冬奧會將助力綠色環保

分析人士認爲,中國將利用2022年冬奧會,增進整個社會對環境保護的關注,採用綠色金融就是這一努力的一部分。

政府應對疫情舉措有助於緩解安全資產短缺

戴維斯:隨著全球經濟開始復甦,新冠疫情引發的衰退幾乎肯定會在不久的將來增加安全資產的供應。

「現金派發」需突破傳統思維框架

周浩:「派現」不存在太多的技術難題,真正的障礙是思維慣性,涉及政策決策者如何理解「派現」對於經濟的影響。

重建更加環保的疫情後世界

凱文迪什:世界期盼新冠疫情的最糟時期已經過去,但環境危機已經開始蔓延。各國政府必須抓住機會,展現更大的勇氣。

中概股迴歸香港:打新看上去很美

蔡凱龍:盲目套用A股打新思路,認爲迴歸香港的中概股打新就能獲利是錯誤的。 因爲市場和標的不同,其中蘊含不爲人知的風險。

爭鳴:赤字替代與貨幣演化

胡月曉:赤字和赤字貨幣化,兩者都不是洪水猛獸。爲了貨幣和信用體系的正常運轉,現代經濟體系需要赤字和保持相當的赤字規模。

「節儉四國」呼籲:歐盟支出需謹慎

瑞典、丹麥、荷蘭與奧地利政府首腦:支持歐盟建立緊急復甦基金,但不能拋棄原則。投資應流向真正的需求,並以改革爲條件。

期待「V型」復甦並非毫無根據

韋布:疫情中的英美海灘人滿爲患讓政府揪心,但也可能是被壓抑的需求正在釋放的信號。摩根史坦利的動態模型顯示,全球經濟產出有望在年底回到疫情前水準。

如何實現綠色的經濟復甦?

沃克:沒有比因爲新冠疫情而暫停實現環境目標更錯誤的行爲了。政策制定者應與工業界開展合作,實現綠色復甦。

宏觀平臺型數字經濟的估值邏輯

程實、高欣弘:除了分析底層財務與運營數據,自上而下理解商業運行的潛在價值,同樣不失爲一種選擇。

茅臺登上全球釀酒商市值之巔

貴州茅台股價大漲,已成爲中國最受歡迎的烈酒品牌和全球市值最高的釀酒商,市值超過百威、帝亞吉歐和喜力之和。

FT社評:來自北極圈的氣候警告

世界聚焦新冠疫情之際,西伯利亞很大一部分地區正在經歷反常高溫。幾天前,北極圈內的俄羅斯上揚斯克氣溫高達38攝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