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疫情演變尚不明朗的當下,主打國內生產、國內消費的國貨品牌加速突圍,成爲構築「內循環」的重要一環。618大促中,天貓超37000箇中國品牌成交額同比去年成長至少100%,而且百年老店與品牌新銳均實現了爆發式的成長。
國貨往往被打上民族自信或者新生代「實用主義」的標籤,但情懷只是表面,究其根本,新國貨的崛起是數字改造經濟系統的伴生現象。
上世紀90年代,中國人均GDP不足1000美元,國產企業找準方向以低價策略攻佔國內家電市場。如今人均GDP邁過10000美元的臺階,低價已無法繼續驅動市場份額的成長,而數字經濟卻推動國貨從生產和銷售兩個維度重獲新生。從生產維度,資訊不對稱的大幅降低消除「檸檬」市場的劣質均衡,高質量生產者獲得發展空間。從銷售維度,以無謂消耗資源達成分離均衡的傳統信號失效,數位化行銷以低成本方式收穫意外實效,裂變式傳播與需求迭代直觸消費者痛點。
您已閱讀12%(383字),剩餘88%(273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