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新型冠狀病毒

經濟互助符合各國利益

瑞佔:這場疫情中,工業化程度較低的國家遭受了更嚴重的損失。就算是出於自利,工業化程度較高的國家也應避免以鄰爲壑。

本文作者是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Chicago Booth School of Business)金融學教授,著有《第三支柱》(The Third Pillar)一書

工業化的歐洲和東亞似乎已經控制住了第一波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即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其他地區則不太樂觀。巴西不幸「脫穎而出」,新增確診病例數最多的國家將在巴西與美國之間產生。在南亞、拉丁美洲以及疫情日益嚴重的非洲,病例數不斷攀升。工業化程度較低的國家的新冠死亡率仍相對較低,但這些國家將遭受更爲嚴重的經濟損失。

考慮到實際存在或認爲存在的財政限制,這些國家大多沒有在封鎖期間大力支持貧困家庭或中小企業。爲防止進一步的經濟損失,許多國家在控制住疫情前就重新開放。但它們的復甦卻很乏力。恐懼和不確定性令本國消費者留在家中。中斷的貿易、外國投資和旅遊業抑制了海外需求。

您已閱讀23%(373字),剩餘77%(124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