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經濟

「現金派發」需突破傳統思維框架

周浩:「派現」不存在太多的技術難題,真正的障礙是思維慣性,涉及政策決策者如何理解「派現」對於經濟的影響。

從7月8日開始,18歲以上的香港市民將可以開始領取由政府派發的1萬港幣的現金。這項香港歷史上最爲龐大的現金派發計劃,是港府抗擊疫情的財政計劃中的一部分,預計將會有700萬人受益,涉及支出超過700億港幣,其規模約爲GDP的2%。

事實上,現金派發計劃只是香港爲抗擊新冠疫情推出的整體紓困方案的一部分,香港政府目前推出的紓困規模已經達到了GDP的10%。無獨有偶,亞洲另一個城市經濟體新加坡也推出了包括現金派發計劃的政策組合拳,其規模接近GDP的20%。在新加坡的方案中,弱勢羣體受到了額外的照顧。具體而言,年滿21歲的國民將獲得600新元(約3000元人民幣)的一次性「同舟共濟現金補貼」。此外,年滿21歲的中低收入國民可額外獲得介於300至600新元的一次性現金補貼;育有新加坡籍子女的家長可獲額外300新元現金補貼;年滿50歲國民則會額外獲得100新元的現金購物補貼。

從香港和新加坡的具體方案來看,紓困組合拳中一般包括減稅、減租以及對僱主補貼等若干方案,然而「派現」卻往往最爲吸睛——對於普通民衆來說,派發現金更顯得實在且有「誠意」。由此引申的一個問題是,中國大陸是否也應該借鑑這樣的「誠意」做法。

您已閱讀23%(500字),剩餘77%(164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