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激

如何理解美國鉅額財政刺激

周浩:美國沒有選擇過度緊縮從而避免硬著陸,產業週期興起又提升了經濟韌性,製造業迴歸等產業政策讓貨幣政策避免「空轉」。風險又是什麼?

刺激政策對中國經濟有何影響?

政策執行效率會顯著影響貨幣政策傳導效果,財政政策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可能與貨幣政策產生互動影響。2008年刺激計劃有什麼啓發?

中國宏觀刺激政策如何走?

聃丘泰、溫建東:中國經濟成長不如預期,政府短期不能慌亂,更不能「出拳快,出手重」,應該意識到中國社會客觀存在兩個穩定的「壓艙石」。

5.5%,是怎樣一種溫差?

徐瑾:上半年GDP5.5%,怎麼看?宏觀與微觀存在溫差,以誰爲準?未來需要更明確的政策方向性信號,穩就業就是穩經濟,核心就是穩民企。

疫情之下,中國如何扭轉消費下滑?

沈建光:國內經驗表明,當前形勢下不宜再低估消費券的作用。減稅降費並非萬能,基建投資也面臨困境,消費券可更加直接快速地作用於需求側。

拜登
拜登經濟刺激政策,如何影響美國通膨?

刺激法案是否會在不遠的未來引發通膨?這是美國第一次在超低利率下實施大規模刺激。政策短期將會推動通膨迅速上漲,未來呢?

拜登
拜登刺激新政的風險和機會

沈建光:拜登新一輪財政刺激的四大風險。美國刺激政策外溢作用下,中國出口將得到大幅提振,但輸入性通膨壓力會空前加強。中國如何應對?

「現金派發」需突破傳統思維框架

周浩:「派現」不存在太多的技術難題,真正的障礙是思維慣性,涉及政策決策者如何理解「派現」對於經濟的影響。

持續的刺激措施幫助全球保持成長

桑德布:過去十年持續的擴張性政策,使經濟成長保持的時間,遠遠超出通常的經濟復甦。現在談論減少刺激,還爲時過早。

中國經濟和政策的拐點來臨

沈建光:未來中國經濟企穩態勢會得到支撐,經濟拐點已出現,加大刺激沒有必要;鑑於「結構性」、「制度性」問題突出,寬鬆政策已經結束。

中國本輪刺激舉措:效果不復以往

盧賓:中國當前刺激舉措難現幾年前的良性循環,原因有二。第一個與中國的政策兩難有關。第二個與中國轉向更依賴消費的成長模式有關。

ppp
重啓PPP的三大著力點

楊小海、陳達飛:PPP模式爲什麼會在操作過程中被異化?異化的原因有哪些?新一輪刺激政策如何避免重蹈覆轍?

FT社評:歐洲央行暫且迴歸常態

在歐元區近期經濟指標疲軟的情況下,歐洲央行結束了量化寬鬆政策,它應保管好過去10年積攢的危機應對工具包。

歐洲央行停止擴大債券購買計劃

德拉吉宣佈終止持續近四年的債券購買計劃,但表示將把陸續到期的債券的本息用來再投資,直到開始加息以後。

分析:中國溫和刺激措施料難提振全球市場

中國的新一輪刺激措施規模並不算大,而且重點不再是投資,而是消費,這顯示中國無意充當全球市場的救世主。

政策轉折路口,財政貨幣互懟背後真問題

徐瑾:國務院會議與央行財政互懟結合起來看,傳達什麼信號?目前政策尺度只是小幅放水,很難憧憬如同2009年那樣史詩級放水,寬鬆面臨認知與現實雙重約束。

中國經濟週期之辯:數據向左、趨勢向右

劉海影:中國經濟前一階段展現出的、相互矛盾的經濟數據,只反映了特定經濟結構與政府刺激政策間的互動效果。

消失的民間投資,中國經濟下一步?

徐瑾:中國經濟依賴投資起家,爲什麼這一模式今天難以爲繼?中國下一步如何走?當下的中國相當於日本哪一年?

凱恩斯主義的現實邊界

伍戈、謝潔玉:拿來主義之下,人們只看到凱恩斯的結論,忽視其約束條件和政策邊界;在凱恩斯主義框架下,許多宏觀政策效果有待觀察,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是否還有效?

經濟人
「權威人士」定調L型,經濟駛入何方?

FT中文網首席財經評論員徐瑾:權威人士爲何再談宏觀經濟?這一次定調基準是做減法,意味著未來宏觀調控風向可能出現取捨。中國道路的未來出路在於改革端。

如何抵禦經濟刺激政策誘惑?

加拿大菲莎河谷大學教授陸丁:從中國基本面來看,「新常態」已經是學界的共識。在「三期疊加」尚未解決理清的情況下,發生如此大規模的財政貨幣擴張,顯然令人擔憂。

中國央行抵制「大規模刺激」呼聲

在日本和歐盟推出新一輪刺激舉措之際,中國央行卻在與大規模刺激劃清界限。中國央行咬緊牙關,抵制推出大規模刺激的呼聲,將短期痛苦視爲實施結構性改革的代價。

中國第三季度GDP成長創6年內新低

三季度中國GDP同比成長7.3%,是2009年第一季度以來的最差表現,一方面令人擔心全球經濟成長前景,另一方面中國政府加大刺激力度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中國如何應對轉型綜合症

中國社科院學者張斌:內生成長動力下降、不當刺激政策、金融市場風險三者加劇惡性循環,應對經濟轉型綜合症,關鍵在於糾正政府職能錯位和缺位。

Lex專欄:更多的刺激對中國未必是好事

強刺激延續了對促成長的低質量手段的依賴,且不可持續。中國希望市場在經濟中扮演更爲決定性的角色,它知道增加市場自由度對推動再平衡是必要的。

中國刺激政策需要結構性調整

中國社科院張斌:由於結構安排不合理、投資收益難以保障,中國刺激政策在總量上已難以持續。但如能填補最欠缺的基礎設施,又有可觀收益,增加投資反而有利經濟。

刺激標籤不貼爲宜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盧鋒:刺激一詞近年流行,穩成長政策爲何非要表述成「微刺激」?政府理應恪守審慎穩健方針,在非危機環境下遠離刺激政策。

中國在調結構和促成長間走鋼絲

中國總理李克強昨日公佈微刺激措施可能不足以讓市場相信中國經濟增速會就此提高,而對於那些希望看到中國政府更長期的改革承諾的投資者來說,力度可能又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