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經濟

中國宏觀刺激政策如何走?

聃丘泰、溫建東:中國經濟成長不如預期,政府短期不能慌亂,更不能「出拳快,出手重」,應該意識到中國社會客觀存在兩個穩定的「壓艙石」。

由於近期經濟數據不如預期,市場關於政府刺激政策出臺的呼聲很高,6月16日國務院常務會議也認爲「具備條件的政策措施要及時出臺、抓緊實施,同時加強政策措施的儲備,最大限度發揮政策綜合效應」。那麼認識中國經濟現狀和趨勢,科學制定新一輪刺激經濟政策時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

一、國際學術界從代表性經濟人到異質性經濟人轉變的時代背景

長期以來西方經濟理論認爲是超越階層和階級,研究人性,基於理性人、資訊完全、市場出清等基本假設,從代表性經濟人研究效用遞減下個體利益最大化問題。但是,歷次經濟危機的實踐證明人類是有限理性、普遍存在資訊不對稱、二戰以來市場壟斷是常態、價格粘性普遍存在,因此市場不能自發出清。更加重要的是,90年代以來,各國收入分配普遍惡化,橄欖型社會逐漸轉變爲金字塔型社會,代表性經濟人缺少現實基礎。不同收入階層消費習慣、金融約束都不同,宏觀政策信號傳導路徑更加不同,因此經濟行爲差異更大。一次次危機證明,現實經濟偏離理想模型。金融危機前,基於代表性經濟人(RA)、不完全競爭、價格粘性——RANK模型的 「新新古典綜合」佔據宏觀經濟研究的「頭把交椅」,是各國央行和政府部門政策分析的「案頭」。但是(Yellen,2016)等認爲經典模型沒有對宏觀經濟決策起到多大的幫助。次貸危機之後,羅莫、斯蒂格里茨等將矛頭指向代表性經濟人、不完全市場、不完全競爭、價格粘性等問題。HANK模型產生對國際學術界影響很大,即宏觀經濟政策要考慮階層反應不同,中國刺激政策也應該考慮國際學術界這些新趨勢。

您已閱讀22%(641字),剩餘78%(232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