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經濟

中國刺激政策需要結構性調整

中國社科院張斌:由於結構安排不合理、投資收益難以保障,中國刺激政策在總量上已難以持續。但如能填補最欠缺的基礎設施,又有可觀收益,增加投資反而有利經濟。

刺激政策成爲中國經濟的一個爭議要點,贊成和反對刺激政策雙方往往達不成共識。

支持者往往看到刺激政策有不少好處,一方面幫助了企業,帶動了就業,很多工程造福後世,帶來更便利的地鐵、高鐵、高速公路,哪一樣不是因爲有了刺激政策才加速前進。中國和國外的基礎設施相比,差距還大得很。對比日本北海道一個農業省份,70年代就在札幌修了規模龐大的地下城市,大部分的行人和購物在地下,不僅把漫長寒冷冬季對日常生活的不利影響降到最低,地面上的交通壓力也大大緩解。爲什麼還有那麼多人反對刺激政策?難道是被市場原教旨主義的教條矇住了眼睛?

在反對方來看,刺激政策意味著央行出錢給商業銀行,商業銀行繞著圈把錢給地方融資平臺和房地產開發商,政府授意地方融資平臺出錢修100米寬的馬路,路上多少輛車跑不重要,重要的是氣派。無論地鐵還是高鐵,哪個能回收成本?壞賬留給商業銀行,最終還是央行或者財政出來清理局面。財政的錢是稅,取自於民。央行發的錢叫鑄幣稅,最終也是百姓埋單。從刺激政策得實惠的是政府腐敗官員、金融機構和和開發商。自從2008年中國採取刺激政策以來,中國隱藏的壞賬增加了多少,中小企業和老百姓又得利了多少?大家其實是誤讀了凱恩斯,凱恩斯在世也不會支持中國的刺激政策。

您已閱讀17%(520字),剩餘83%(246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