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銀行的貨幣政策工具框架似乎正在出現一些重要的變化。傳統的貨幣政策工具,如調整基準利率與存款準備金率,自2012年下半年以來被束之高閣。而在過去的一兩年裏,央行主動引入了一些新的政策工具,如短期流動性調節工具(SLO)、常備借貸便利(SLF) 、定向降準、再貸款和最近市場矚目的抵押補充貸款工具(PSL)。
從傳統貨幣政策工具的角度而言,政策利率離零利率尚有很大距離,而高達20%的存款準備金更有足夠的下調空間。那麼,在穩成長的努力中,爲什麼央行捨棄傳統的政策工具不用,而轉而採用這些新的政策工具?
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傳統貨幣政策工具下的傳導機制出現了問題。每每央行降準或降息,信貸往往流向房地產、地方政府和一些產能過剩行業,而新興產業、技術創新領域和小微企業仍然面臨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這導致金融體系風險的上升和經濟結構失衡的進一步加劇。因此,在創新貨幣政策工具的過程中,一個非常明顯的特徵是「定向」,也就是流動性/信貸支持同某些領域的信貸發放直接掛鉤。如同央行在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指出的,通過這些政策工具「引導金融機構更有針對性地支持實體經濟發展」。
您已閱讀24%(477字),剩餘76%(153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