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

2014:中國去槓桿的兩難

摩根大通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朱海斌:中國經濟要防範風險,就要去產能和去槓桿。但嚴格去槓桿很可能導致經濟硬著陸。這一過程可能將被拖延,爲結構性改革贏取時間。

北京三中全會給中國新一輪全面改革制訂了藍圖。六十條措施涉及了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黨建六位一體的全面改革方案,並明確指出到2020年要完成《決定》中提出的各項改革任務。 改革方案整體令人振奮,而2014年作爲新一輪改革元年尤其引人矚目。

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2014年的關鍵詞是穩中求進和改革創新,並列出明年的六大工作任務爲糧食安全、調整產業結構和化解產能過剩、防控債務風險、協調區域發展、改善民生和對外開放。 這六個方面,歸納起來就是兩件事,一是通過改革尋找新的經濟成長點,二是防風險。

回顧過去五年,在出現全球金融和經濟危機之後,中國政府出臺了以「四萬億」爲標誌的刺激政策,使中國經濟在全球一片哀鴻之中仍然表現亮麗。但是,以政府爲主導的刺激總需求的政策帶來的副作用也非常明顯,表現爲產能過剩、投資回報率下滑、金融風險上升、國進民退、收入不平衡加劇、環境汙染惡化等問題。

您已閱讀20%(394字),剩餘80%(158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