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發布了一份雄心勃勃的改革計劃,要在2020年以前實現中國經濟的轉型,轉爲主要依靠市場力量而非政府來進行資源配置。但這一計劃一推出,就面臨著當前脆弱經濟局面的阻礙。自2008年以來,中國一直依靠巨大的房地產泡沫來爲主導經濟的固定資產投資提供融資。雄心勃勃的結構性改革通常會帶來一段時期的經濟成長放緩。而如果在經濟泡沫期施行結構性改革,則可能導致經濟增速顯著下滑。正因爲此,金融市場才一直在關注泡沫破裂可能帶來的不利影響,而非成功推行改革計劃可能帶來的好處。
如果企業因預計未來需求成長而擴大投資規模,無痛改革是可能的。這股力量可以抵消改革帶來的收縮效應,甚至推動經濟成長。在中國改革國有企業、實行住房私有化,並在上世紀90年代末決定加入世貿組織(WTO)時,企業界以規模龐大的投資作爲回應,很快吸收了經濟結構調整導致的所有負面影響。不良貸款,主要是前一個過度投資週期留下的地產和礦業資產,很快在快速經濟成長的拉動下變成了優質資產。很多人希望,企業界這次也能做出同樣的反應,在提振經濟的同時使改革變得不那麼痛苦。
我懷疑,中國可能無法重現十幾年前的經歷。在改革措施實際推行以及經濟泡沫縮小以前,不太可能出現大規模的投資反應。上世紀90年代末期,中國擁有大量剩餘勞動力以及較低的出口市場份額。外國直接投資一直在等待一個信號,以大舉湧入中國市場,利用上述有利形勢。而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正是跨國公司企盼的信號。如今中國的出口市場已經飽和,產能過剩在絕大多數行業普遍存在。因此,即便政府能將經濟從投資導向調整爲消費導向,企業也不會急於在短期內擴大產能。如果要等待經濟形勢好轉纔開始改革,則很可能需要等待很長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