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性兌付

股市
A股大跌,經濟凜冬將至

徐瑾:貿易戰重起波瀾之際,A股再現千股跌停。從基本面來看,與宏觀經濟、金融市場或國際衝突,都有牽連。

資管新規:中國資產管理行業生態再造

李海濤:長期看,新規要求打破剛性兌付將改變當前中國扭曲的風險收益曲線,並最終壓低真實無風險利率,長期利好以股票市場爲主的風險資產。

債轉股
債轉股:披著市場化運作外衣的「預算軟約束」

鄭志剛:來自拉美、前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及東北特鋼歷史上的債轉股案例表明,政府幹預色彩越濃厚,通過債轉股化解債務危機成功的可能性越小。

中國債券收益率低嗎?

熊贇:和國內其他資產類別相比,債市泡沫恐怕還是比較輕的。刺破泡沫時若避重就輕,恐怕不會有什麼好結果。

投資者該如何使用CDS?

歐陽輝、孟茹靜:經歷過美國次貸危機的人,或許都對CDS敬畏三分。如今中國推出CDS,投資者該如何使用它?

債券
中國公募債違約第一單意味著什麼?

中國中信證券鄧海清:湘鄂債違約標誌以流動性爲主導的信用利差定價機制有望得到改變;中國信用利差與國債收益率呈現正相關,與美國完全相反。

中國或現首例企業債本金違約

中科雲網和新大地集團均缺乏資金履行債券回購義務,中國或將出現首次企業債本金違約。對它們的處置將成爲判例,考驗中國政府直面債市道德危機的意願。

從貨幣政策看打破剛性兌付

摩根大通朱海斌:中國央行引入貨幣政策新工具,乃因傳統工具不暢,違約警報總在最後一刻解除。剛性兌付加上金融市場半市場化,制約了貨幣政策工具選擇。

信託業
中國爲何仍未出現大面積信貸違約?

市場原本預期中國會在4月到7月間出現信託產品違約高峯,但實質違約卻並未發生。美銀美林研究發現,這是因爲中國各方在合力推遲一場「中國版次貸危機」。

銀監會
“35號文」劍指剛性兌付

徽商銀行蔡浩:銀監會近日發佈「35號文」,此舉意在推動銀行理財業務迴歸代客理財,爲逐步打破剛性兌付做鋪墊。對銀行客戶而言,新規的影響暫時還不會體現。

網路金融不是風險越少越好

網路金融千人會蔡凱龍:中國網路金融從以前對風險的漠視走到另一個極端:過於嚴格控制風險。但創新必然有風險,應像投行一樣做好風險操作,而非一味監管。

中國中央政府將引導部分地方債違約?

中國安邦集團研究總部:超日債成爲中國打破剛兌的起點,但剛兌的焦點並不在產業債,而在城投債。中國地方政府能否保住剛兌的神話,纔是今年最重要的看點。

超日債未暴露中國核心信用風險

平安證券固定收益部石磊:超日債違約雖有標誌性,但未直擊中國信用債市場要害,那就是反映政府信用的城投債。爲城投債等資產交易兜底的銀行業纔是核心風險所在。

超日違約對債市衝擊幾何?

中國社科院學者張明:超日違約是違規發債、過度擴張與行業產能過剩的綜合結果。三四線城市的民營房地產開發商,也可能成爲企業債與信託產品違約的重災區。

必須打破剛性兌付怪圈

摩根大通朱海斌:剛性兌付已成中國金融市場發展的毒瘤,應儘早打破這一怪圈。政府應致力於建立公開透明的市場違約機制,儘量避免個別違約演化成爲系統性信貸危機。

中國能承受更多違約衝擊嗎?

當中國總理李克強在今年「兩會」閉幕後的記者會上說,中國經濟出現違約「難以避免」時,他很可能不是專指山西海鑫鋼鐵集團,但也許海鑫很快就會考驗李克強的決心,因深陷三角債務的海鑫折射了其它許多類似企業的困境。

剛兌打破爲金融監管提出新問題

超日債違約成爲壓倒中國剛性兌付的最後一根稻草。可以預期市場的風險偏好會降低。隨著更多違約情況發生,如何鑑別違約欺詐行爲則是監管者必須面對的新問題。

王女士的危險投資

深圳王女士最初買進金開1號時,以爲它得到了中國工行的擔保,十分保險,不料卻加入了一場危險的賭博。金開1號的準違約,只顯示出中國影子銀行風險的冰山一角。

信託警報解除是誰的勝利?

FT中文網專欄作家沈建光:信託「剛性兌付」不破結局看似皆大歡喜,但顯示決策層未對應對首次債務違約做好準備,長期解決思路還需從規制設定上努力。

「剛性兌付」要破,但不是現在

光大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徐高:「剛性兌付」就像一根腐朽的立柱,撐起了中國金融市場的一大塊,貿然砍掉會引發坍塌。首先要做的,是搞清楚誰最初立起了這根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