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日債違約後,今年已經註定成爲中國打破「剛性兌付」的元年。自年初中誠信託信用事件以來,中國國內對於打破剛兌的呼聲日高,最終在超日債這支民企產業債上實現了零的突破。不過,嚴格說來,剛兌的焦點其實並不在產業債,而在城投債。中國地方政府能否保住剛兌的神話,纔是今年最重要的看點。
至少市場並不認爲今年地方政府將出現違約。超日債違約後,一些低評級的民企債券出現無量下跌,城投債市場稍有震動,整個市場並未出現中低等級信用利差的整體飆升,金融機構也未恐慌性拋售。平淡的市場反應顯示出,中國的核心信用風險並未暴露,投資者對地方債的如期兌付依然有著充足的信心。相比之下,2011年年中的那場雲南城投違約風波,由於直指地方債違約,一度導致信用債市場崩盤。從前後兩樁事件的迥異結果中,我們不難讀出市場對信用風險的判斷。
但地方政府真的不會違約嗎?衆所周知,地方債不僅是財務問題,更是政治問題。地方政府要違約,除了自身財力脆弱,實在撐不下去了,還需要得到中央政府的首肯,並在相關部門的引導之下,實現有序違約。上世紀90年代的亞洲金融危機期間,廣東省的融資平臺廣國投,便在時任常務副省長王岐山的主持下,實現了破產清算。相信未來如果真的出現地方債違約,也將採取類似的處理方法,在中央(或者地方)政府的引導下,對融資平臺實施破產。至於到底由哪個級別的政府出面,取決於破產的層級與規模。考慮到當前地方債主要集中在市、縣一級,而不在省裏,地方政府出面的可能性較大。
您已閱讀32%(614字),剩餘68%(128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