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經濟

解決債務問題 中國須用苦藥

美國華裔學者裴敏欣:李克強在人大記者會上承認金融產品違約難以避免,可能說明中國政府已決定在現階段承受一定的劇痛,以防未來災難降臨。但這只是朝正確的方向邁出了一小步。中國政府必須展現更大決心,以恢復金融領域的穩定性。

中國領導人終於承認了已經在市場上流傳了一段時間的說法:中國發生債務違約幾乎是不可避免的,違約規模或許還不小。日前在記者會上回答有關金融產品違約的問題時,中國總理李克強承認「個別情況難以避免」。

李克強認爲只會出現「個別違約情況」,這種樂觀看法大概沒有多少人贊同。不過,他公開指出信貸產品投資者可能要蒙受損失,這顯示出中國政府可能已準備面對一直以來依賴信貸驅動的投資支撐經濟成長的後果。過去5年裏,信貸平均每年成長20%,增幅是同期經濟成長率的兩倍以上。2008年至今,新增信貸高達14兆美元。大部分貸款被用於基礎設施、房地產和廠房等固定資產建設。

遺憾的是,這些投資中很大一部分(無法給出確切數值)被浪費在投機性房地產項目、無用的基礎設施以及建設過剩的製造業產能上。更糟糕的是,金融監管力度不足,使得信譽可疑的借款人得以享用彷彿源源不斷的貸款。

您已閱讀24%(371字),剩餘76%(118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