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經濟解讀

價值型投資失去了魔力?

陳惠仁:以價值投資捕捉亞洲市場回報,效果往往令人失望。奉估值爲最大原則、死守舊有價值指標的做法已不合時宜。

亞洲投資者過去一直盲目地追捧成長股票,原因不難明白。在過去10年,價值型股票的表現一直遜於成長型股份,希望扭轉劣勢的價值投資者未嘗得勝。而隨著全球政府推出新一輪財政刺激措施,令財政開支的總額累積至約11兆美元,再加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下調全球經濟前景,聰明資金將繼續追逐亞洲的成長機遇,使價值投資者再次一無所獲。

舉個例子,若以MSCI 所有國家亞洲(除日本)成長指數和MSCI 所有國家亞洲(除日本)價值指數比較。在過去10年,成長指數上漲了95.4%,價值指數則只輕微上揚7.7%。即使在3月份市場暴挫期間,成長指數的表現也優於價值指數,前者跌10.8%、後者則跌13.9,而此後成長指數更錄得24.8%的驚人反彈,相反價值指數僅回升15.8%。

價值股落後的原因衆多。市場眼中的價值股,是估值(如本益比和市帳率)處於低位的公司,因此,金融類股份往往是價值指數的重磅行業。在MSCI亞洲(除日本)價值型指數之中,金融類股份便佔去了指數的31.35%權重。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全球息口持續低迷,銀行淨息差收入大受影響,自然拖低整體價值指數的表現。

您已閱讀27%(480字),剩餘73%(129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