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

如何做宏觀經濟預測?

王丹:假如一個預測者在某次重大事件中僥倖預測正確,那往往意味著他/她在其他大多數時候是錯的。

作爲一名多年從事宏觀經濟預測的人,我覺得有責任提醒,經濟預測往往是錯誤的。市場上充斥著各種後見之明,總有人宣稱「早就預見到了」。但假如一個預測者在某次重大事件中僥倖預測正確,那往往意味著他/她在其他大多數時候是錯的。他們可能提前預測了10場根本沒有發生的危機,這些錯誤很快被遺忘,大家只記得那一次說對的。

早在2001年,波士頓聯儲的經濟學家Scott Schuh在論文《近期宏觀預測誤差分析》就指出,預測者之間存在能力差異,但從來沒人能持續準確的預測經濟走勢。各大預測機構不僅在經濟動盪時期偏差巨大,即使在類似1996–2000年美國經濟平穩擴張期,也會連年失準:每年的GDP成長率被低估了1.9個百分點(實際GDP的年均增速爲4.3%),失業率被高估了0.5個百分點(實際失業率爲4.6%)。這表明,宏觀經濟預測在實踐中經常偏離現實,即便沒有重大危機,受限於模型設定和對趨勢(如生產率變化)的把握不足,也容易出現系統性偏差。在1996–2000年間,預測者普遍低估了美國潛在生產率成長,導致持續低估經濟表現。

市場共識的風險

您已閱讀11%(462字),剩餘89%(378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