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曾被戲稱爲「以財政爲主的組織(it's mostly fiscal)」。長期以來,該組織一直是緊縮政策的忠實擁躉,認爲它是走出金融危機的必由之路。每年IMF都會因數十個國家財政上的放縱而譴責它們。「財政整固」(削減政府開支的委婉說法)是IMF衆多救援計劃的主要內容。一年前,該組織曾暗示美國財政缺口高達其國內生產毛額(GDP)的10%。
所有這些都令IMF最近發佈的《世界經濟展望》(World Economic Outlook)成爲一份非同尋常的重要檔案。在這份IMF頭號出版物中,該組織提議大幅增加公共基礎設施投資,這一倡議的對象不僅包括美國,還包括世界許多國家。該報告稱,在失業率高企之際——正如許多工業化國家目前的狀況,以借債而不是削減其他開支或增稅爲投資籌措資金,對經濟會有更大的刺激效果。最值得注意的是,IMF稱經過精心規劃的基建投資會減輕而不是加重政府的債務負擔,因爲公共基礎設施投資本身就能帶來回報。
IMF爲何會得出這樣的結論?考慮一筆假想的對一條新公路的投資,這筆資金完全通過舉債籌集。假定建設公路的過程中不會產生任何刺激性好處(這一假設違反事實並且保守)。除此以外,假定投資的實際收益只有6%——考慮到人們普遍接受的對公共投資收益的估計,這一假定也極爲保守。那麼,由於政府將從每一美元的新增收入中徵收大約25美分的稅,經通膨調整後的年度稅收增幅將爲投資額的1.5%。而在長達30年的時間跨度內,這筆投資在美國及衆多工業國家的實際利率成本(即扣除通膨因素後的利率成本)不到1%。因此,基建投資實際上可能會減輕未來幾代人的債務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