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爲止,2013年國際經濟學界最火爆的事件,莫過於圍繞著名經濟學家卡門•M•萊因哈特(Carmen M.Reinhart)和肯尼斯•羅格夫(Kenneth S.Rogoff)數年前在《美國經濟評論》上發表的一篇論文的爭論。兩人均爲哈佛大學教授,該論文的核心思想是,國際經驗表明,一旦一國政府債務佔GDP比率超過90%,則該國中位數經濟成長率將會下降1個百分點。據說,這篇文章爲歐債危機爆發後IMF與德法等國要求南歐國家實施財政緊縮政策的做法奠定了理論基礎。而到今年年初,幾位美國經濟學家發現,萊因哈特與羅格夫的論文在數據計算過程中存在操作失誤,在樣本選擇過程中存在主觀偏差,其加權方法也令人質疑。此外,究竟是高債務導致低經濟成長,還是低經濟成長導致高債務,相關關係與因果關係難以確定。
一時間,對萊因哈特與羅格夫的批評甚囂塵上。更值得注意的是,在上述批評背後,有一種觀點正在強化,即既然一國政府債務存量高低對該國經濟成長率並無顯著影響,那麼一國爲推動本國經濟成長,可以毫無節制地實施財政赤字政策;哪怕未來出現了天量的政府債務,該國還可以通過量化寬鬆政策來滾動甚至消化債務;一言以蔽之,政府債務不再算個事了。
筆者並不認同後一種觀點。儘管從後見之明(hindsight)來看,對處於不同發展階段、有著不同發達程度的金融市場、經濟規模迥異的國家來說,規定90%的統一政府債務闞值,的確存在一些問題,但這並不意味著,人們可以無視萊因哈特與羅格夫對高政府債務的警告。事實上,在深入閱讀挑戰者的論文以及萊因哈特與羅格夫的數輪迴應之後,筆者發現,其實正反雙方均承認高政府債務會影響經濟成長,不同之處僅在於程度而已。儘管這個世界變化很快,但很多常識卻保持著頑強的生命力。例如,「欠債還錢」這句話,並不會因爲金融市場的發展程度或金融工具的複雜程度而改變。一國政府固然可以通過製造通膨來降低政府債務,但這會對該國政府的聲譽造成嚴重損害。總之,出來混的,早晚要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