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復甦

FT社評:不要只盯著財政政策

人們不應只盯著財政政策,銀行業的狀況和供應面的制約因素在決定一國的經濟前景方面有著同樣重要的作用,OECD近期的一份研究說明了這一點。

諾貝兒經濟學獎的早期得主之一保羅•塞繆爾森(Paul Samuelson)不怎麼相信股票市場的預測能力。20世紀60年代,這位教授開玩笑地指出,「華爾街指數預測到了最近五次衰退中的九次」。不過,若論及預測衰退的成功率,塞繆爾森幫助建立的這個行當的成績也沒比選股師好到哪兒去。大多數經濟學家不僅沒能預見到2008年的金融危機,而且在衰退來臨之時,大多數人預測的成長率還比實際結果高出不少。

這些失誤已在行內引發了一些深刻反省。2月11日,主要由富國組成的經合組織(OECD)發佈了一份報告,回顧了它在本次危機期間所做的預測。這份研究顯示,2007-12年間,這家總部位於巴黎的組織對經濟形勢過於樂觀,特別是對歐元區外圍國家。這並不是首份此類自我檢討。大約一年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也對自己的預測做了回顧,給出了一份類似的自我檢討書。

儘管OECD和IMF現在均承認自己的預測有誤,但兩家組織對自己的工作人員爲何會犯下這些錯誤卻有著不同的認識。IMF認爲,富裕國家的經濟復甦令人失望,很大程度上是財政整固導致的(人們立即發現這與IMF之前的說法截然不同)。與此相反,OECD認爲,經濟增速遜於預期的主要原因並不是財政緊縮(處於主權債務危機早期階段的歐元區或許是個例外)。導致經濟學家的預測與實際情況之間存在出入的是其他一些因素,包括銀行業的脆弱、產品和勞動力市場監管的嚴格,以及沒能過濾其他經濟體的金融和貿易衝擊等等。對於歐元區,OECD同樣錯誤地預計,歐元危機將會逐漸消退,債券息差將隨之逐漸縮窄。

您已閱讀56%(650字),剩餘44%(51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