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何英國政府已開始積極推進一項應對國家債務的計劃,而美國政府卻一拖再拖呢?考慮到當前美國的政策僵局,在和到訪華盛頓的英國人聊天時,我經常會提出這個問題。
這個問題有很多可能的答案。比如說,英國的議會制度使之更容易強推不受歡迎的政策(尤其是因爲議員們每5年才需面對選民一次)。英國的危機與希臘和愛爾蘭極爲相似,讓政客們不得不全力以赴。此外,英國的債務負擔也比美國更重,而且沒有像美元那樣的儲備貨幣。與「山姆大叔」不同的是,英國不能一邊印鈔票一邊祈禱——英國面臨著更大的壓力,不得不採取行動。
但我懷疑還有一個因素也在起作用。前些日子,我在紐約一家電影院觀看關於瑪格麗特•撒切爾(Margaret Thatcher)的傳記片《鐵娘子》(Iron Lady),正是那部影片讓我想到了這一點:一個令人遺憾的事實是,和美國不一樣,英國人經歷過緊縮,那些感受還歷歷在目。說得更具體一些,正如《鐵娘子》一片所展示的那樣,英國與金融危機、縮減開支、民衆抗議和普遍的悲觀情緒做鬥爭的日子,距今僅僅過了40年。儘管不到40歲的人都不記得了,但那段歲月已經刻入了人們的記憶。因此,無論是好是壞,英國選民和政客都清楚緊縮的滋味——或更確切地說,當那段歷史被搬上電影熒屏,他們都會因爲苦澀的熟悉場景而產生認同感。
您已閱讀30%(541字),剩餘70%(126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