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中國國內媒體報導,2013年6月底,即將從巴克萊亞洲首席經濟學家職位離任的黃益平教授給該機構「全球客戶寫最後一份『北京明信片』」,其中提出「likonomics(即李克強經濟學)」這個新詞,並以不刺激、去槓桿、結構改革作爲定義三要素。這個新概念很快成爲討論中國經濟政策流行辭彙,此後研究人員還提出不同版本「李克強經濟學」。(編者注,關於Likonomics出臺前後,可參見黃益平教授爲FT中文網所撰《破除「硬著陸」恐懼症》一文)
中國主串流媒體也大體接受這個新表述。據觀察,「《人民日報》、新華社、央視均曾多次引述,呈現出總體認可的態度(《東方早報》2014年6月9日)。」不過最近「克強經濟學」概念——特別是其中「不刺激」定義要素引發新的評議與質疑。6月5日,中國權威官方媒體以「刺激與改革之辯」爲題連發三篇文章,在肯定「克強經濟學」概念爲「『全面深化改革』作了充分的輿論熱身」同時,尖銳批評「其弊端在於,概念化的表述以偏概全,造成了刺激和改革對立的輿論假象。」
「不刺激」是否有錯?我認爲答案並不確定,取決於怎樣理解「刺激」含義,特別是取決於如何看待刺激干預與穩成長政策關係。質疑「不刺激」說的各種議論,隱然存在一個立論前提,就是大抵認爲不刺激便不能穩成長,或認爲有助於成長效果的政策都應歸結爲刺激。如這個前提立論能成立,爲政者「不刺激」顯然是作繭自縛,用「不刺激」定義中國新領導層現實施政特點更會錯得離譜。
您已閱讀24%(605字),剩餘76%(187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