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

FT社評:中國轉向「新常態」之痛

中國今年的債務利息將達到GDP的約17%,接近印度GDP總值。北京方面不太可能推出又一輪由舉債支持的刺激方案。但問題在於,不出臺新一輪刺激,同樣困難重重。

中國本週發佈的國內生產毛額(GDP)數據,暗示著歷史上最偉大的成長故事正在走向結局。從1980年到2009年,中國經濟以年均10.1%的速度成長,讓全球人口最衆多的國家成長爲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現在,中國官員在宣佈自全球金融危機以來最低的GDP季度成長數據時表示,要對較低成長的「新常態」做好準備。然而,如此淡定平和的表述掩蓋了一個令人不安的現實:中國現在的債務大坑絕不應該成爲常態,它必須奮力從中跳出來。

信用評級機構惠譽(Fitch)的數據顯示,中國債務總額自全球金融危機以來幾乎翻了一番,佔到GDP的240%左右。這意味著,中國需要償還的債務利息(假設平均利率爲7%)將達到今年預計GDP的17%左右,即1.7兆美元。也就是說,中國的債務人——包括政府、機構、公司和個人——最終償還的債務利息很可能接近印度去年的GDP總值(1.87兆美元),遠遠超過南韓(1.3兆美元)、墨西哥(1.26兆美元)和印尼(8700億美元)等國的經濟產值。

更重要的是,如此沉重的債務會削弱國內經濟活力。從1980年到2009年「追趕性」成長期間,中國債務利息負擔佔GDP的比例遠低於中國經濟增速。然而,現在該比例是中國第三季度GDP成長率(7.3%)的兩倍多。這樣高的比例意味著:中國企業和個人越來越忙於應付償還貸款,相應地就越來越不願投資或支出。實際上,利息負擔迅速成長,現在已相當於民營企業今年前9個月在廠房和設備上的投資總額,也遠遠超過了今年迄今房地產建設和購買總金額。

您已閱讀59%(633字),剩餘41%(44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