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體缺乏財政空間(fiscal space)會發生什麼?這一假定情形體現爲一種類似於「生理極點」的現象。在這一情形下,公共債務超過某個限額,金融信心一落千丈。結果,利率出現上升,匯率出現下跌,公衆進而產生恐慌情緒。對有龐大外幣計價公共債務的經濟體或面臨政治崩潰的經濟體來說,這一假定情形有時真的會發生。
就債務過多引發的問題而言,日本展示出一種與上述情形不同的現實。日本新首相安倍晉三(Shinzo Abe)在出臺財政刺激計劃時,應牢記這一現實。20年來,日本公共債務大幅增加,其相對於國內生產毛額(GDP)的比例從60%一路升至220%(儘管扣除政府持有量後的真實數字可能是130%)。在這20年裏,日本經歷了衰退、復甦和再次衰退,但日本國債利率在過去13年裏始終保持在2%以下。雖然公共債務不斷增加,但日元匯率卻從1美元兌130日元升至1美元兌78日元,只在最近幾個月纔回落至1美元兌89日元。
雖然赤字高居不下,日本卻能不發生任何明顯的危機,原因有四點。首先,日本銀行被鼓勵定期購買鉅額國債。其次,儘管銀行的這類購買活動造成日本家庭部門儲蓄的回報率始終很低,日本老百姓卻接受了這一現實。第三,日本國債很少由外國人持有(外國人持有量只佔日本國債總額的不到8%),而且人們擔心即使日本國債沒人想要,日本央行(BoJ)也會出手購買,這兩者結合起來使得市場承受的壓力受到了限制。第四,稅收和政府支出在日本國民總收入中的佔比較低。
您已閱讀32%(612字),剩餘68%(127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