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益於中國因素與發達國家經濟高成長,新世紀初年國際大宗商品出現上世紀70年代以來罕見的量價齊升景氣行情。商品價格飆升與貿易條件改善,爲主要資源輸出國帶來巨量額外出口收入,推高這些國家經濟增速並提升其國民福利。由於不同程度依賴外部環境,資源出口國經濟高成長具有顯著被動性。另外不同程度受「荷蘭病」因素困擾,這些國家大宗商品以外的可貿易部門自主發展面臨更多制約。隨著各類大宗商品價格近來趨於回落或增勢減緩,資源出口國經濟成長也呈減速態勢。
新世紀初年國際大宗商品市場出現一輪罕見的量價齊增景氣行情。觀察1970年以來世界石油和部分金屬原材料消費量成長情況,除石油消費世紀初成長率與早先30年大體持平,金屬原料消費成長率大幅甚至數倍高於早先時期。全球消費量成長,加上主要國際貨幣發行國流動性擴張,推動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快速飆升。例如,CRB金屬名義價格月度指數值在上世紀90年代和新世紀初大體在200-300上下波動,但是2003年以後持續大幅飆升,到危機前2008年3-4月突破千點大關,不到六年成長兩倍多。原油價格上漲幅度更大:上世紀90年代每桶原油價格通常不到20美元,新世紀初每桶約爲20-30美元,但是2003年以後持續大幅飆升,到2008年危機前6-7月超過每桶130美元,不到六年成長4-5倍。
考慮上述國際市場能源和金屬價格都用美元標價,可採用美國PPI指數對名義價格進行調整以觀察兩類大宗商品實際價格走勢。由此得到國際原油和金屬可比價格同樣在新世紀初年同樣出現數倍飆升,達到過去半個多世紀創紀錄水準。不過這兩類資源性商品實際價格在上世紀70年代日本和東亞四小快速追趕時期也曾大幅上漲,近年實際價格與歷史峯值差距大爲縮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