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故鄉

死去的故鄉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老愚:設施農業將田野變成了巨大的產線,他們使用本地人祖先留下的土地,生產最能賺錢的東西。被驅逐出土地的人們各自尋找生路,鄉村正在消失。

[編者的話]本文爲作者《故鄉在童年那頭》之十八。

回到身處渭北臺地的老家,卻看不見田野的面影。

塬上塬下,舉目皆是白晃晃的塑膠大棚。這些綿延數十里的人造怪物,百足蟲般扎進肥沃的原野。小麥,玉米,棉花,大豆,油菜,……那些自古就長在這裏的植物,彷彿一夜之間遠遁了。頭頂碧藍、高遠,但沒有農作物生長的天空,終究不能算是天空。

您已閱讀5%(158字),剩餘95%(272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剃刀邊緣

老愚,男,陝西扶風人,畢業於復旦大學中文系,社會觀察家,出版人,散文作家。著有《在和風中假寐》《暮色四合》等。因《「紅二代」的意志》《「紅色重慶」的價值》《重慶紅色頻道發出的信號》 等系列文章,而獲得2011年度亞洲出版人協會評論大獎。公號名爲「老愚的自留地」。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